□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法治报通讯员 马凯
从事品牌裁床维保的工程师,在职时都与原公司签署有保密协议,但仍在离职后违反约定,利用原公司核心软件代码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给“老东家”权利人造成了损失。近日,徐汇警方在接到企业举报后,破获一起侵犯商业秘密案,抓获嫌疑人9名,涉案金额超过1亿元,用实际行动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自动裁床产品遭侵权损失上亿
今年3月,徐汇警方在走访漕河泾开发区一公司时得知,该公司发现外省有宏元公司(化名)、伟达公司(化名)两家企业,打着“与漕开发公司裁床功能水准完全一致”的旗号,对外销售号称自行研发制造的自动裁床设备,对漕开发公司的日常经营产生了极大影响,造成了上亿元的经济损失。
经过相关司法鉴定,漕开发公司所主张自己裁床产品的三个技术秘密点均属于不为公众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技术信息。而宏元、伟达两家企业的管理者或员工名单中,都有从漕开发公司离职的维保工程师。
徐汇公安分局经侦支队随即对此开展立案侦查。经过外围调查发现,宏元公司系张某、唐某会同大股东曾某于2016年建立,经营范围与漕开发公司基本相同。而就在2016年,张某刚被漕开发公司开除,唐某也刚从漕开发公司离职,两人之前均担任公司维保工程师,主要负责为客户提供设备维修、软件更新和其他技术支持,有条件接触漕开发公司裁床的核心软件。与之相似的是,2018年成立的伟达公司,经营范围也与漕开发公司基本相同,也有一名原漕开发公司的维保工程师周某技术入股。
在初步掌握了两家侵权公司涉嫌犯罪的证据后,今年4月19日,徐汇警方组织警力分赴外省开展抓捕,将张某、唐某、周某等8名相关人员抓获,并由权威鉴定部门从两家公司厂房内当场提取其生产的自动裁床样机各一台。7月13日,侦查员根据案件最新调查进展,又抓获了涉案技术人员吕某。
“内鬼”搜集软件代码“自立门户”
张某到案后交代,在担任漕开发公司维保工程师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各种客户,发现有不少人反映售后维修费用过高,便动起了向他们推荐其他便宜的设备零部件、替代耗材等,谋取差价获利的脑筋。但他也知道,这些都不是“大头”,公司真正的盈利法宝在于裁床核心控制软件,有了它,就能制作和漕开发公司同样功能和精度的裁床,甚至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他开始利用职务便利非法搜集获取软件代码,盘算着日后“自立门户”,与漕开发公司“分庭抗礼”。
于是,张某在外寻找各类替代耗材之余,也在积极拉拢原本属于漕开发公司的客户。2016年8月,他注册成立宏元公司,在原漕开发公司客户曾某的大力资助和离职工程师唐某等人的支持下,一面从事裁床维修业务(包含对漕开发公司原有客户),一面请人一起设法开展反向工程,重新设计研发硬件。2018年,经过多次实验调整,他造出了第一台样机,并由曾某的服装厂进行试用。因为产品自身可能存在的缺陷,所以即便裁床售出后,也需要售后跟踪对软件代码进行修改,以稳定裁床的工作性能,满足客户需求。就这样,凭借较低的维保价格,宏元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好,也严重影响了漕开发公司的正常经营。
与之相似的是,从事维保工程师的周某早在2006年就从漕开发公司离职,并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阮某、吕某等人成立了伟达公司。该公司通过收购漕开发公司二手裁床进行仿制,并由周某破解代码、提供软件使仿制裁床正常运转。
从外观上看,宏元公司的裁床似乎与漕开发公司的有诸多不同,伟达公司裁床则与漕开发公司宛如“双胞胎”,仅在开机界面标识上存在不同。但实际上,宏元、伟达两家公司都是基于对漕开发公司裁床硬件进行模仿,对软件进行破解与复制,在不更改源核心代码的基础上修改UI界面代码、增加功能模块,达到生产销售各自裁床的目的。
经查,截至案发,宏元公司和伟达公司分别生产销售侵犯商业秘密产品累计达1亿余元与300余万元。目前,张某、唐某、周某、曾某等9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