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非常阅读

走私犯罪的主观与客观

本文字数:2067

《走私犯罪司法认定》陈鹿林 著法律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走私犯罪基础理论

第一节  走私犯罪概述

一、走私罪基本概念

二、走私罪基本类型

三、走私罪立法的历史沿革

四、近年来走私案件的发案态势

第二节  走私罪法定犯属性及其启示

一、走私罪法定犯属性概述

二、从客观层面看走私罪的法定犯属性

三、从主观层面看走私罪的法定犯属性

四、从政策层面看走私罪的法定犯属性

第三节  走私罪跨境性特征及其启示

一、走私罪跨境性特征概述

二、走私罪跨境性特征与体系解释思维

(略)

【作者简介】

陈鹿林,1982年生,福建龙岩人。南开大学法学学士、厦门大学法学硕士。现任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在《人民检察》《刑事审判参考》《中国检察官》《海关法评论》等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走私犯罪类文章10余篇,出版著作《电子数据审查判断与司法应用》(合著)。从事公诉工作15年,办理各类走私案件100多件,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首批全国经济犯罪检察人才、浙江省检察理论研究人才,获评浙江省优秀办案检察官,1门课程被评为浙江省检察教育培训精品课程。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司法实务,综合法律适用、事实认定和证据审查三个维度,分章阐述走私犯罪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章对犯罪客观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为“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通关走私”“绕关走私”。各个具体走私罪名区别在于犯罪对象,通过专设“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一章,一方面从整体上论证走私犯罪对象的内涵、类型以及不同对象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也分析不同走私对象及其数额各自的认定思路。而通关走私和绕关走私是司法实践中两种基本走私方式,二者在走私手法、案件特征、证据结构、事实认定思路、常见疑难问题等方面都有各自特征。区分以上两种走私方式并进行分别研究,更贴近司法实务。在具体分析时,既探讨二者个性问题,如通关走私中常见的单位犯罪、绕关走私中疑难的财物处置;也探讨共性问题,如行为定性、犯罪数额的认定、犯罪既未遂等。但即便是共性问题,两类走私的侧重点、解决思路也各不相同。“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一章探讨犯罪数额一般性认定思路,而第三、第四章则分别结合“通关走私”和“绕关走私”各自特点分析犯罪数额认定的一些特有问题。其次,第五章对犯罪主观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走私犯罪主观故意的审查判断”,详细分析走私犯罪主观故意的具体内容、主观明知的推定与综合判断、概括故意与认识错误的处理等问题。第六章证据部分,围绕事实认定与证据审查阐述走私罪的司法认定。第六章结合走私案件特有证据结构,分析走私犯

罪各类常见证据(如走私的货物、海关核税证明书、电子数据、境外证据等)的审查应用,探讨如何审查走私案件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从而服务于走私犯罪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司法认定。除上述问题外,走私案件自首的认定、间接走私、涉税走私违法所得、涉走私类洗钱犯罪、案件管辖等也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疑难问题,与走私犯罪司法认定息息相关,这些问题在第七章逐一进行论述,在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书中也提出了一些立法完善的建议。

【前  言】

走私犯罪古已有之。近年来,走私犯罪多发,各种走私手法不断翻新,实践中走私案件数量也大幅增长,各类疑难复杂问题层出不穷。有些问题以往就颇有争议,由于近年来走私案件数量激增,这些问题变得更突出,如走私犯罪主从犯、既未遂的认定标准;而有些问题则是随着各种新型贸易方式、新型走私手法的出现而产生,如边境小额贸易、跨境电商环境下的伪报贸易性质走私。有些问题是基于人们不同的认识、理解而产生分歧,导致各地实际处理结果不同,如概括故意与认识错误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立法方面,给司法适用带来一定困惑,如绕关走私涉案船舶的处置、间接走私的量刑平衡问题、海上走私侦查管辖。

笔者在接触大量案件后,深感走私犯罪领域许多问题有深入分析研究的必要。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有意识地搜集问题,喜欢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偶尔也发表一些该领域的文章。本书正是在我零星思考的基础上,对这一领域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梳理而成。

写作过程中,自然需要学习、借鉴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法学界专门研究走私犯罪的文章不少,但专著总体不多。已有的专著普遍按照刑法所规定的十几个具体走私罪名,形成相应研究体系。这种研究体例有利于深入把握各个走私罪名,也给我的思考带来莫大帮助和启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体系结构比较单一,有一定同质化,个罪研究多,但对走私罪整体共性研究不足;二是理论与实务各自独立进行,要么为纯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结合度不够,要么为纯案例分析或实务文章汇编,理论性、体系性有所欠缺;三是实体与程序有一定脱节,如在走私犯罪构成要件的研究上,单纯从实体法角度分析,结合事实认定展开较少。

本书一改以往体例,立足于司法实务,综合法律适用、事实认定和证据审查三个维度,分章阐述走私犯罪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首先,第二、第三、第四章对犯罪客观方面进行了研究,分别为“走私犯罪对象及其数额的认定”“通关走私”“绕关走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阅读 B02走私犯罪的主观与客观 2023-07-19 2 2023年07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