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学者评论 2023年07月21日
  • “厌童”情绪背后的规范预期错位 □周安平 在受邀写这篇文章前,我尚不知“厌童”的说法,上网一搜才发现竟是相当热门的话题。关于“厌童”现象的各种分析已是众说纷纭,作为一名法理学学者,就从规范的角度谈谈“厌童”背后隐含的法理问题。
  • 包容“熊孩子”是美德也是法律底线 □王新宇 自从动车“掌掴”事件之后,有关“熊孩子”出没公共场合的讨论不绝于耳,乃至上升为“厌童”现象的是非之争。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是人的社会本能,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身陷其中。但在严格意义上,能否
  • 法律应明示公共空间幼童嬉闹的权利 □胡敏洁 关爱儿童、保护儿童是人类的善良本性和道德传统。然而,“熊孩子”吵闹于车厢之内,戏耍于咖啡馆、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亦引发了诸多社会纠纷。网络媒体的发达,让此类信息发酵蔓延,进而让公众特别是一些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 学者评论 B07 2023-07-211 2023年07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