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颂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似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岁月的年轮已经围绕我转了60多圈。年轻的大门“嘭”地一声永远关上,我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回顾前半生,最值得回忆与撷取的,还是那17年的部队生活。
1972年底,我顶着高粱花子,参军入伍到上海警备区警备师,在部队一干就是17年,1989年从上海武警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对于人生,17年不算太长,但却是我的整个青春岁月,我的黄金时代。部队给了我很多,我也把一辈子的最好时光贡献给了部队。
我出生在建国初期,那时生活条件较差,吃不饱穿不暖。屋漏偏遇连夜雨,我又常年生病,父母为给我治病,操碎了心。阎王慈悲,没有轻易收留我。当兵之后,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加之进行系统训练,我的体质很快增强,极少生病。身体素质的提高,使我对于一些艰苦、劳累的任务也不感到发怵了。工作中舍得吃苦卖力,不怕脏不怕累。加上是高中生,在当时算是较高学历,领会能力比较强,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当兵第一年,就光荣出席了共青团军区代表大会;第二年当了文书;第三年当了班长;第四年底被提拔为排长,第五年又被提拔为副指导员,真正是一步一个台阶,成为我们家族中第一个当干部的人,也是第一个领工资的人,父母与兄弟姐妹很高兴,亲戚朋友也很羡慕。
我在部队时,比较注意学习。在连部当文书时,晚上看书到很晚才休息。1978年3月,部队院校在“文革”后恢复招生,我作为第一批干部学员被选送到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学习。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晚上都到教室里学习、记笔记,结果把眼睛给弄近视了,从此与眼镜结下了不解之缘。“世间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经过一年半的学习,我的全部考核、考试成绩,除了射击,其余全部优秀。毕业时,原单位领导去接收我们回部队,同时请学校领导代为物色一个适合到机关工作的学员。学校领导推荐了我。从南京军区步兵学校回到上海,我直接到了警备师政治部当干事。此时全国掀起了学习文化的热潮,我先考取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半脱产班,取得了政教系大专文凭;与此同时,又参加全国的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这些经历和成果,为我干好工作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部队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由于平时都时刻以打仗的标准来工作训练,要求雷厉风行,一丝不苟。这样的好作风,让我一直带到了地方。刚转业时,我在司法局当办公室主任,这个工作属针线笸箩,繁杂又忙碌。但我各项工作都自觉带头,亲力亲为,起到表率作用,其他同事想不自觉都不好意思。那时单位里十几个人,只配备了一辆轿车和一辆吉普车,正副局长就有四五个。领导让我负责安排车辆。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我首先做到自己尽量不用车,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去别的单位办事时,10公里之内也是骑自行车。这样一来,有的同志在外出办事时,如果我不派车,他们也没有意见。平时领导交办的任务,不管时间多紧,我做到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后来调到审计局,当年就接到参加评选全国先进典型的任务。时间紧张,任务光荣,我和两位同事,住在离家近在咫尺的招待所里,整整一个星期,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终于拿出了一份满意的文字材料。一起写材料的同事说我:“到底是当过兵的人,抗折腾!”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局被评为全国先进审计单位。
我后来调到市文联工作,在配合领导组织协会活动、检查指导协会工作时,都比较得心应手。我又热爱文学创作,在海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杂文、随笔等近300万字,作品100多次入选全国各类文学选本、年选本、排行榜、中小学阅读、大学教材等,有幸成为一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些都与我在部队认真学习,打下了很好的文字基础密不可分。
歌里唱道:“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不会感到后悔。”对于我,非但没有半点后悔,而且感到十分庆幸。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