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我们最近得知的情况是,阿钟和失散了三十多年的母亲、哥哥终于团聚了。他哥哥开了家小饭店,阿钟就在店里帮忙,生活终于稳定了下来……”上海市宝山监狱教育科科长马骐欣慰地介绍着阿钟的情况。
阿钟,是今年5月从宝山监狱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今年四十出头的他可以说是“劣迹斑斑”,有多次违法犯罪的经历。阿钟小时候与家人走失,从此过上了居无定所的“阴暗”流浪生活,因为违法犯罪被多次处罚,几乎每次“出去”不久,就会重蹈覆辙。
这次服刑临近结束的时候,阿钟主动向民警表示,自己不想再这样下去了,他想“回家”,想找回自己的身份好好生活。而宝山监狱也早就注意到了阿钟的特殊情况,努力为他找寻家的方向。
三十多年,不知道家人在哪儿
阿钟是2018年到宝山监狱服刑的,当时的他已经年近四十了,看着五年有期徒刑的判决,阿钟很是绝望。“人生无望”,是阿钟给自己的评价。阿钟会有这种情绪,不是因为服刑前后落差太大难以适应,反而是因为他对服刑生活太“熟悉”了。
“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在阿钟过去三十多年的人生里,已经多次因为偷、抢而戴上手铐、穿上囚服。早该反省的阿钟却迟迟没有改变,就连这次服刑后,阿钟也没有悔意和转变的意思,还和其他服刑人员矛盾不断,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吵架。
阿钟的表现自然引起了监狱民警的注意。“阿钟有着明显的不良习气,性格暴戾,还有点敏感自卑,有时其他服刑人员说说悄悄话,或是不经意看着他笑,他就会怀疑对方是在说他坏话、嘲笑他,和对方发生争执。”马骐告诉记者,其实,因为阿钟“丰富”的经历,以及较高的再犯风险,他在入监之初就是民警的重点关注对象。
阿钟的特殊不仅是他冲动、易和他人发生矛盾的表现,还因为他“身份不明”。根据阿钟自述,以及监狱民警通过走访、电联、阅档、谈话等多途径了解到的情况,阿钟从小就和家人走失,从此生活在社会边缘和阴影中。
阿钟5岁时,父亲突发意外去世,从此阿钟就和哥哥一起由母亲照顾。阿钟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是什么时候走丢的,只记得父亲去世后,母亲很忙,他就经常一个人在田间玩耍。后来有一天他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就离家远了。不认识路的阿钟阴差阳错地搭上了一辆长途大巴,大巴带着他辗转来到了一个汽车站。阿钟依稀记得那是江西于都的一个汽车站,所以后来他在找寻身份的时候,只能提供自己可能是来自江西赣州市于都县这仅有的信息。
小小年纪的阿钟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告诉监狱民警,后来带走他的是“人贩子”,“人贩子”把他带在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虽然有饭吃能活下来,可那些经历是他不愿多回忆的。
“阿钟说后来他长大了些,趁‘人贩子’看管不严,找机会逃走了,可是那时候他还是不知道家在哪儿,也因为做过小偷小摸的事不敢去找警察,于是就一直流浪,住桥洞、睡地道,靠一些不正规的手段或是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混一口饭吃。”马骐表示,阿钟还没成年的时候就进过未管所,后来更是前科劣迹累累,每次被惩处后,短则两周,长则两个月就又会被抓。
没文化、没技术、没身份,长期不良的思想引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身边的狐朋狗友,阿钟似乎不知道自己除了“不劳而获”,还能怎么生活。
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基于上述情况,宝山监狱开始帮阿钟寻找家的方向。
根据阿钟自报的户籍地址及个人信息,监狱联系当地公安部门核实,然而结果是“查无此人”;采集阿钟的DNA信息,比对全国打拐DNA数据库,也无匹配的数据……
“阿钟和家人走失的时间比较早,当时他的家人可能没有报警。要确认阿钟的身份,落实后续工作的确有难度。”马骐说。
而分析研判阿钟身上存在的复杂问题后,民警们知道要转变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论是否能帮阿钟找到家人,矫正他的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模式,让他不再重新违法犯罪都是第一位的,于是他们决定循序渐进,先从转变阿钟的认知开始。
经过多次教育和个别谈话,民警发现阿钟多次和他人发生矛盾除了他本身争强好胜的性格脾气外,还有他文化知识少,与他人沟通不畅的因素,因此鼓励他参加监狱的扫盲班。“你年纪也不小了,这次刑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还是要好好规划一下。监狱有扫盲班、‘产学业’一体化项目,都可以帮你学文化、学技术,化刑期为学期,你先好好想想。”
年纪已经不小的阿钟也终于开始思索自己的未来,决定报名参加扫盲班,学习文化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阿钟慢慢开始识字、识词,从起初的大字不识几个,到能够自主完成周记、读书笔记、认罪悔罪等材料的书写,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改造思想,改变明显。
与此同时,监狱也推荐阿钟参加“产学业”一体化项目中的服装生产劳动项目。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阿钟的思路也开拓了,他会思考工艺、工序流程,通过思考这些问题,他制作产品的效率越来越高。这也让大家对阿钟有了新的认识,愿意与他合作,阿钟由此慢慢改善了人际关系。
一晃四年多过去,距离阿钟刑满释放的日子越来越近。此时的阿钟对比服刑之初已经有了较大变化,经过监狱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不再是大字不识、一无所长的样子,对未来也不再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态度,“我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想找回自己的身份,找回家,好好过日子。”
新的希望,在996公里之外
回顾阿钟之前的几次服刑经历,相关监狱都曾积极帮阿钟寻找家人、落实身份问题,可是碍于当时现实条件等因素,尽管多方努力,却都没能有好的结果。
“如果阿钟依旧无法落实身份问题,他就依然会面临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很高,所以还是要尽一切可能帮他找回身份和家人,落实安置帮教。”马骐介绍,对于阿钟这样的重点安置帮教对象,根据上级要求,监狱要落实刑释衔接工作。因此宝山监狱决定亲自将阿钟送回家乡,走好“最后一公里”。为此,根据所掌握的线索,宝山监狱在阿钟临释前半年就开始积极与江西赣州市司法行政部门联系。
宝山监狱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的通知》精神,先后多次与赣州市司法行政部门沟通。相关情况报送至当地政法委后,最终决定由于都县司法局落实阿钟的安置帮教工作。这为“衔接”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也为阿钟落户寻求了新可能。
得到赣州市司法行政部门、于都县司法局的支持配合后,怎么把阿钟送至当地又是个难题。阿钟由于身份不明,无法坐火车、飞机,宝山监狱经过与相关单位的商议协调,最终决定由监狱教育科民警、防暴队民警、监区民警等人组成送返小组,由警车将阿钟送返于都县司法局。
996公里、12个小时,这是送返小组从宝山监狱去往于都县的距离和时间。为了这996公里的安全,宝山监狱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明确各环节相关流程细节,分管领导召开工作协调会,细化预案管控操作。送返预案修改了很多次,为的就是穷尽各类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确保安全有序可控地把阿钟送回家乡。
今年5月19日是阿钟刑满释放的日子,一大早,民警就依法对阿钟进行了法律宣告,明确送返途中的纪律要求。阿钟的情绪也是复杂的,这一次回去是不是就能找回身份,找到家人?是不是就真的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阿钟自己也不太确定……
一路上,送返小组成员严格按照预案,落实监狱领导、指挥中心、业务部门、送返车辆四级联动,做到沿途指挥协调、稳控情绪变化、加强心理疏导、强化安全警戒等环节于一体。他们和阿钟聊天,化解他的紧张情绪,也及时为阿钟讲解形势政策、答疑解惑,让他的情绪保持稳定。
在事前有效沟通的前提下,当天晚上7点,送返小组到达了于都县。在当地政法委的协调下,司法局、公安局、民政部门已齐聚,送返小组一到,他们就立刻召开了阿钟后续相关工作的协调会。相关部门听取了宝山监狱民警关于阿钟改造情况和再犯风险评估意见,并完成了刑释衔接书面交接手续。
“在协调会上,我们提到了阿钟参加过监狱的‘产学业’一体化项目,接受过服装加工技能的培训,在就业方面可以考虑他的这方面特长。后来,他们也采取了我们的建议,统筹多方力量,将阿钟安置在一家服装工厂工作。根据反馈,阿钟发挥所长,表现不错。”马骐表示,不仅如此,当地政法部门还统筹公安、民政、乡镇等部门多方力量,一一落实DNA血样比对当地村落族群样本、户口申报、临时住宿安置、困难资金补助等问题,确保阿钟的后续生活有着落。
将阿钟送回家乡后,宝山监狱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依旧关心着阿钟的情况,每周都会联系于都县司法局,跟踪血样比对情况和阿钟的生活就业情况。
经过四周的等待,终于有好消息传来。经过与当地村落族群DNA血样样本的比对,阿钟找到了在江西赣州兴国县的家人。
“阿钟和失散三十多年的母亲和哥哥相认了,目前一家团圆。阿钟的母亲和哥哥知道他这些年的情况后也都很心痛,都希望他能好好的。我们一直悬着的心也能放下一些了。”马骐表示,宝山监狱和当地多个部门协力帮阿钟找到了家,一定意义上也是破除了阻碍他回归社会的屏障,希望他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团聚,真正“回家”,不要再在人生路上迷失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