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他任职的彭浦新村街道,是静安区最大的居住型社区,老旧小区比例高,“脏、乱、差”曾是这里的代名词。如今,许久不来的人会完全颠覆原来的刻板印象:“彭浦新村怎么会变得这么干净、漂亮!”从社区环境治理到非成套旧住房改造,再到“15分钟养老服务圈”……10年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带领党员干部“以百姓心为心”,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将“脏乱差”打造成为焕然一新的“幸福家园”。
敢啃“硬骨头”,“脏乱差”变“幸福家园”
提起彭浦新村街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来自曾经的“彭浦夜市”。“脏、乱、差”也曾是这里的代名词。2013年底,曾逼迫8条公交线改道的“彭浦夜市”被取缔整治。不久,任伟被提任到彭浦新村街道。敢打硬仗、善啃“硬骨头”是军转干部任伟身上的特质。
“防止回潮才是关键。”任伟说,彼时,虽然夜市被取缔,但乱设摊现象并没有被完全遏制。如何守住整治成效,防止回潮成了他到任后啃下的第一根“硬骨头”。任伟回忆,那段时间,白天忙着街道其他工作,晚上经常跟着党员干部一起去巡街、处理突发棘手事件,直到深夜。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整治,乱设摊的现象终于得到遏制。
此后,任伟便坚定地做起了彭浦新村街道的“设计师”,他紧盯街道社区环境,一笔一划描绘建设美好图景。
违建也曾是彭浦新村环境的顽疾。聚焦这根“硬骨头”,任伟探索出“五违四必”拆违“六步工作法”,先后拆除了各类大小违法建筑8.2万平方米,拆除沿街商户1865扇卷帘门和30个占道书报亭,破解了一大批长年未决的社区管理顽症,最终以全市第四、全区第一的成绩成功创建了上海市首批“无违建先进街镇”。任伟还抢抓静安区推进“两美建设”机遇,率先完成售后公房、辖区道路的“旧貌焕新颜”。通过美丽家园、美丽城区、美丽河道和美丽楼组建设,2022年街道荣获“上海市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镇”称号。
街道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5.62万人,老龄化程度达46.3%,养老是迫在眉睫的一号民生工程。任伟围绕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目标,积极探索为老服务新思路、新举措。目前已实现辖区东、中、西3个片区为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全面满足社区老年人助餐、助医、助乐、助急、助行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任伟有时候会去社区食堂,就餐的老人围着他,称赞他“为老人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挑战“第一难”,创下非成套旧房改造奇迹
“旧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而‘拆落地’是‘难中之难’。”任伟谈起这些年来主抓旧改的感受时表示,难就难在“既要让居民满意搬离,还要让他们满意搬回”。
彭浦新村建设于上世纪50年代,不少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都居住在这里。经过60多年的风雨,当年令人羡慕的新公房,面临着年久失修等问题,加之合用厨卫导致邻里矛盾频发,居民要求旧房改造的愿望十分迫切。
“我不能让他们等不到住上新房的那天。”为了让居民早日住上新房子,彻底改善居住条件,任伟一期又一期地推动非成套旧住房改造。尤其是促成将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整体“打包”一次性同步改造,这比原定计划足足提前了10年,刷新了上海旧改体量最大、户数最多、难度最大、情况最复杂、生效比例最高等多项纪录,创造了全市非成套旧住房改造的奇迹。
“任书记为彭一旧改操碎了心……”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原彭一居民区(现平顺路79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安明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声音哽咽。
张安明回忆,任伟天天蹲点旧改办,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历经近一年时间、20余稿修改、40余次专题讨论,将282种房型归并为94种房型,终于确定最优设计方案。任伟几乎每天都到小区与居民面对面沟通交流,不厌其烦地帮助居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始终活跃在签约、退房、搬场、拆房全过程中,与旧改办工作人员并肩连续作战,帮助化解各类矛盾。由他出面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拔”掉的“钉子户”就有20多户。
街道旧住房改造工作“连级跳”,创新的“彭浦经验”树起了上海市旧住房成套改造的标杆,在上海推广,进而被复制到全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