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变纠纷化解“独角戏” 为多方协同“大合唱”

上海奉贤公安建立“三所一庭”机制,推广矛盾多元化解创新实践

本文字数:3114

①:“三所一庭”在进行纠纷调解②③:奉贤公安推出“纠纷调处预约”小程序,统筹线上线下矛盾调处及综合治理 本版摄影 记者 夏天

□法治报记者  夏天

“今天法官在场,调解协议经过法院确认是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木工小赵和他的工友们在一起劳资纠纷中,对调处后的执行问题心存疑虑,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金汇派出所副所长游强的话给了工人们一颗“定心丸”。这份自信的底气源自于警方在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

今年以来,上海公安机关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机制,整合公安民警、调解员、律师三方力量,倾听群众诉求、提供法律服务,努力让矛盾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奉贤公安分局在“三所联动”基础上,把法院(法庭)引入基层调解工作,形成“三所一庭”机制,通过将司法关口前移到第一线,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源头治理,用法治思维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篇章。

据统计,奉贤警方依托该机制已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0余起,110矛盾纠纷类重复警情量、侵权类案件发案量分别下降11.3%和26%,矛盾纠纷调解率同比上升3.7%。

“一张纸”派出法庭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消融十余年亲情坚冰

“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一对王姓兄弟(化名)曾因老母亲的赡养问题长期发生冲突。辖区柘林派出所接警后,就该矛盾与司法所及时进行会商研讨,发现二人执拗于“讨说法”始终不能释怀。如果只针对二人因肢体冲突导致的人身损害依法处罚,并不能将矛盾从源头化解,极有可能导致矛盾升级。对此,派出所尝试引入法院(法庭)的协调联动,将纠纷化解“关口前移”。

过程中,法庭工作人员对该案涉及的《民法典》有关赡养老人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引导二人正视矛盾关键点,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还就道德伦理层面进行教育说理。两兄弟在听后深受触动。经过多方努力,通过法庭进行司法确认“书面协议”,最终让王家兄弟握手言和。

“之前我们为了这桩纠纷闹了10多年,但参加了‘三所一庭’调解后,一个周末就把事情解决了,非常满意!”王家兄弟告诉记者。

“哪些部门参与调解,实践中要基于矛盾纠纷的性质和调解难度综合判断。”柘林派出所所长汪培敏介绍道,在以往的矛盾处理过程中,依托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和社区民警“两兼”优势,通过民警入驻、律师坐堂、调解员劝导的“三所联动”就能解决大部分一般类矛盾。但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问题,奉贤公安则提级启动“三所一庭”机制,让法院(法庭)及时介入。“得益于我们奉贤作为远郊、区法院有派出法庭的特点,让我们离法官更近,也是‘三所一庭’萌发在奉贤的基础。”

“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工作思路,让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调解工作帮助实现诉源治理,还同步实现了矛盾纠纷的合理分流。找到了这一调解矛盾的“正确打开方式”后,据汪培敏披露,柘林派出所在近一年内化解矛盾纠纷103起,地区矛盾纠纷类重复警情量、侵权类案件发案量实现双下降,群众满意率达99%。“目前,我们有一支由公安、法院、司法行政人员和律师组成的综合调解队伍,以及一支由‘乡贤’群体组成的群众调解队伍,部署了两个调解警务室,线下有‘家门口一站式’调解,线上有调解预约App,形成了民警认领纠纷调解、后期反馈结案的闭环。未来,我们的平安法治还将纳入安监、妇联、信访等部门,不断打破部门间壁垒。”

“一个庭”主动融入社会治理需求,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

“奉城人民法庭受区人民法院指定,承担全区交通事故诉讼审判,有丰富的审判经验。”所领导的一番点拨,很快解了交通民警手中一桩久调不解的事故纠纷。

前不久,奉城人民法庭派法官走进派出所交通事故调解室,法官从以往判例入手,提供法律解释,引导事故双方提出合理合法的诉求,快速促使当事双方达成一次性赔付的和解协议。派出所将这一案件提级调解,不仅为基层民警调处疑难矛盾提供有力支撑,还助推当地法院“少讼”“无讼”的法治良序。

“清官难断家务事,缺乏专业法律知识的村干部总感觉使不上劲”这个一直困扰塘外村书记张兵的“心结”如今也打开了。在农村经常会碰到各类邻里和家庭纠纷,派出所在矛盾调处的过程中,将法庭的“刚性”优势和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宣教引导“柔性”优势相结合,形成警调、访调、诉调、仲调相互支撑,成为助力基层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法宝”。

当前,奉贤公安全面推广“三所一庭”机制深入基层点位运作,在建立健全重大矛盾纠纷发现、会商、化解、评估闭环处置机制的基础上,落实考核引领责任、过程监督责任、数据赋能责任的三大责任链条,让“一庭”在深化联动中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记者走进派出所调解工作室,“答卷”赫然在目:一案一册、一事一策、一人一档;柜里是有待完善的,桌上是新排查的,还有已转走督办的。对新排查掌握的矛盾,落实“首问负责”,压实民警工作责任;对有复燃可能的,定期开展回访;对长期未化解的,密切关注掌握当事人思想动态和日常表现;对情绪激动、诉求强烈的,加强心理疏导、法治引导和管理教育。

奉贤新城人民法庭法官陈蓓表示:“提级化解纠纷调解工作对于缓解地区法院审判压力的作用已见成效,我们的民事一审诉讼案件量呈持续下降态势。”

“三所一庭机制也是奉贤区人民法院创建枫桥式法庭的有益尝试和本土创新,是诉源治理大格局的重要组成。我们将持续主动融入地方党委的社会治理需求,主动跨前一步,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新城法庭负责人高磊说。

“一盘棋”

“法律共同体”线上线下释放全民普法良效

“希望以后像这样的服务越多越好。”市民陈先生通过线上纠纷预约调解小程序,完成矛盾化解前端预约、中期“解纷一件事”服务室现场调解,在后期回访反馈中给出了颇为满意地评价。

除了线下分级调解,奉贤公安还推出“纠纷调处预约”小程序,统筹线上线下矛盾调处及综合治理。“现在我们走访社区时,除了常规留下警民联系卡外,还会把印有纠纷调处预约小程序二维码的卡片送给群众,请他们根据需要扫码上传纠纷情况,以便我们‘三所一庭’机制更快掌握。”柘林派出所社区民警孙振华告诉记者。记者扫码体验后,发现小程序还贴心设有“上传音频”模块,供居民录音讲述,快速描述事件内容。

就在一片叫好声中,有群众呼吁:能再快一些吗?

近日,小程序的第一次更新,解决了这一问题。全新的“视频调解”模块,实现调解责任人在既定时间内发起线上语音、视频通话,满足了“脱不开身”这类群众的调解需求。此外,预约指派责任人一栏的选项多了信访、安监等镇属其他职能部门,便于处理不同类型纠纷时一同邀请介入,专事专调,保障调解过程的顺畅与调解结果的公正,有效促进“一盘棋”合作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正在奉贤悄然形成。

柘林司法所所长潘蓓提到,在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同时,“三所一庭”法律课堂的全面开讲,也在不断提升调解组成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推动全民“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据悉,民警、律师、司法干部和法院定期组织开展主题培训以案说法,讲解婚恋情感、邻里关系、用工纠纷等矛盾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通过交流典型案例,为调解组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案件调解经验;对矛盾纠纷调解经验的归纳总结,形成亮点特色指导实践。“我们奉贤律师将立足自身专业和职业实践优势,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配合三所一庭提供有效率的化解方式。不图名利,不忘初心,展示律师行业的精气风貌与担当。”奉贤区律工委主任徐叶花说。

奉贤区委政法委指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不仅仅是“三所一庭”的事,其他各部门均守土有责,街镇的事情,就要动员街镇各路资源来解决,避免各职能部门在人民的法治需求前“空转”。如今,基层调解委员会一改“独角戏”,多部门多领域协同化解纠纷展开“大合唱”已然破局成势,做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变纠纷化解“独角戏” 为多方协同“大合唱” 2023-09-05 2 2023年09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