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森
以文会友,相聚一群,虽称不上兰亭雅集,然则说文谈诗,探讨写作,于人于己,不无裨益。我不善交往,学识浅薄,在文友群内很少露面,偶尔冒泡,也只是因为,难得有拙文发表,群内挚友以“拇指”相贺,于是浮出深海,露个老脸,一一答谢。但是,久而久之,文友群内,“拇指”见多了,便有了“脸谱化”感觉。
人生识字糊涂始,好比学步,总有个踉跄、蹒跚过程,及至健步如飞,登上山岗,也不至于成就百米冲刺的运动员气魄,可见,以文论道,以诗说法,再老到、上乘的作品,未必“大珠小珠落满盘”,字字闪光如珠玑。既然如此,何妨“好处说好,不足说不足”?时下,文章见诸报刊,文友多以“拇指”相贺,少有“赐教”“拨正”之说,似已成为时尚,此等景象,蔓延开去,是好是坏,不置可否,无意评说。想到的是,过分赞扬,无疑吹捧,被赞扬者渐生虚荣之心,旁观者渐有反感之意,甚而至于感到别扭,这样的点赞,有何益处?文人相轻,那是旧时陋习,早已弃之如敝履,不足道哉。但文章不论好坏,无分优劣,一片声赞扬,触目皆为“拇指”,也不见得叫人赏心悦目,反倒是徒生“老调重弹”,有了毫无新意之感。更有甚者,文章尚未过目,条件反射,拇指照样高高翘起,敢问:这样的点赞,又有多少诚心?如若斥之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似也并无不当。突然想起一位老友自创的一个段子:“你喝了多少酒?”“一斤。”“什么酒?”“高度白”“醉了没有?”“醉了。”“醉得如何?”“睡马路上了。”“好,好,好!”段子毕竟是段子,录此存考,或可一笑:醉成了这等模样,居然连点三赞,这点赞者莫非也“醉”得不成胡样,醉说八道了?
日前,重读鲁迅《骂杀与捧杀》一文,读到“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这底细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时也就相反了。”不由会心一笑,先生真是说到了实处。
古今中外,朋友相处,贵在一个诚字,文人概莫例外。以此考量,文友群亦当如是。每见文友之作见诸报刊,理当恭贺,说一声好,点一个赞,同时不忘评析,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文友之情,真诚之心,可见一斑,足可让人从中汲取进步营养,共同提高。但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现在被骂杀的少,被捧杀的却多。”细想之下,骂杀固然不足取,捧杀虽不至害人性命,但也断无益处可言,原因便是,失却了相互激励,携手共进的真诚和文友相聚的初心。
看来,将文字敷衍成篇,还是需要回归文学批评,丢弃不得。简而言之,对于文友文章,即便“尺幅”,或可评说主题,或可分析结构,更可指出不足,相互切磋探讨,倘若一味捧场,胡乱点赞,你好我好大家好,“今天天气哈哈哈”,那就缺失了文友相聚为群的本真。
我有一文友群,几乎天天有文章见诸报端,同框之作亦不少,每逢这时,“拇指”点赞,当然不可少,表达的也都是诚意,有文友更是一一加以评析,甚至不惜工本,洋洋洒洒,写成文学评论,读后,颇感受益。还有文友,将同日见报文章,一一列出标题,串联成文,如珠妙语,看似打趣,实为归纳总结,这样的文风,值得提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