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律师周刊

法律明白人:村民身边的“普法多面手”

本文字数:1435

据“央视网”报道,在黑龙江省的大小乡村,有一群“身兼数职”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他们是村民身边的法律法规“讲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也是法治创建“监督员”。这群人被称为“法律明白人”,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基层法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法律法规“讲解员”

“首先要让对方承认借钱这件事,最好有录音作为证据,不然20多年前的欠条已经过了诉讼时效,你那5万块钱就很难要回来了。”9月的一天,邬来律师正在哈尔滨市东福村法治宣传亭给村民讲解法律知识,答疑解惑,当天刚好轮到他作为“法律明白人”在这里值班。

这些“家长里短”的琐碎纠纷,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经过长时间普法、学法之后,村民遇到法律问题都会习惯性地先到法治宣传亭,向“法律明白人”咨询。这种模式被称为“导诊”——村民来了以后,需要到哪去,去干啥,“法律明白人”都会给出方案。很多问题这样就得到了解决,不需要走司法程序,节约了时间和金钱。

平时休闲时间,村民也会来这里打牌、聊天,“法律明白人”就会抓住机会宣传一些法律常识。

邬律师这样的“法律明白人”构成了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自2011年《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印发以来,全国已培育“法律明白人”383万余名,基本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村民不用千里迢迢到专门机构咨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共法律服务。

矛盾纠纷“调解员”

在抓吉赫哲族村夏口滩,以打鱼为业的村民经常因放网时长不合规而发生纠纷。根据当地规定,每户打鱼有固定的时间段,上一条船超时没有收网,后面所有船的打鱼时间都会受影响。

“以前因为这些矛盾,村民吵得不可开交,甚至还打架。”滩长贾海峰说,“现在我成了‘法律明白人’,没时间下渔网的村民来找我,我会去调解说明。”因为在村民中威望较高,平时没事就学习法律知识,村里的治安员贾海峰被选为“法律明白人”,除了每天打鱼和督促渔民工作之外,他还承担了化解村民矛盾、宣传法律的责任。

现在,村民之间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越来越文明,已经很少出现因为超时放网引发的纠纷,打架事件也基本没有了。

此外,贾海峰经常在村民打鱼休息时向他们科普法律知识,主要讲《渔业法》和《黑龙江省边境管理条例》里村民容易触犯的条款。比如,喝酒之后不能下水捕鱼,船只不能越界等。

法治创建“监督员”

“我们理解的‘乡村振兴,法治同行’,就是让百姓在‘富口袋’的同时,也要‘富脑袋’。”东风村的“法律明白人”孔庆玲书记说,“口袋里有钱了,但是没有法律意识肯定不行。”

法治是抽象的,怎么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村民“入眼入心”,就需要“法律明白人”想办法。为此,东风村将常见法律问题情形编写成村规民约,七字一句,朗朗上口。

7月某天,村民由大爷与许久不见的亲戚喝了点小酒,餐后要开车送他们回去。这时,由大爷的老伴出来劝阻:“喝酒不能开车,这是‘七字经’里写的——条条道路宽又平,喝酒上路可不行。”看到老伴把村规民约记得这么扎实,由大爷最终放弃了开车送人。

现在,村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做很多事前都会来问问孔庆玲,会带来什么后果,会不会影响村集体的荣誉。

孔庆玲说:“只有村民法治意识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乡村‘自治、德治、法治’等‘五治融合’。”

这三位活跃在群众身边的“法律明白人”既是“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的典型,也是上千民众的服务者和乡村法治的宣传者,未来将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杜安琪)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周刊 B01法律明白人:村民身边的“普法多面手” 2023-09-18 2 2023年09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