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喊冤”三载的她主动认罪了

本文字数:3759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之夜,合家团圆,有些人却只能空守一轮圆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大墙里的肖梅(化名)就是如此。服刑的1000多个日夜里,年近古稀的肖梅一直过得相当矛盾,她明知自己的行为是犯罪,却为了逃避责任不愿认罪,嚷嚷着自己“冤枉”;她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可又觉得家人对她失望、抛弃了她,索性破罐子破摔。

不过,今年的中秋节前,肖梅有点不一样了。目前在上海市南汇监狱服刑的她不再那么拧巴,还有了那么点盼头,因为前不久姐姐又来看她了,姐姐还告诉肖梅,她出去后不会无家可归,她们还能一起做很多事……

年逾花甲又进大墙

肖梅长得很瘦弱,因为长期以来的疾病,她一直给人一种很柔弱的感觉,年轻的时候也是如此。弱者总能让人心生同情和保护欲,也总会让人不自觉地多信任几份。可谁承想,肖梅却不断利用别人的善意,编织谎言,满足自己对好日子的渴望。

“为什么人家可以过得好,我却不可以?”这是肖梅常发出的疑问,可惜的是,肖梅并没有从自身出发寻找答案,发奋图强,而是选择了不劳而获,走上了歧路。年轻时,肖梅就曾为了多赚点钱让孩子吃得好一点而触碰法律红线。虽然受到惩处,肖梅却并没能意识到问题根源,只记得骗人“甜头”的她一步步走向泥潭,越陷越深,以至于过了花甲之年,她还在为“几两碎银”编造谎言,最终再次付出沉重的代价,将自己送进了监狱。

今年年初,肖梅被押送到南汇监狱服刑。作为一所专门收押老病残罪犯的监狱,像肖梅这样身患疾病的老年犯,南汇监狱已有相当成熟的管理模式。然而,肖梅还是让南汇监狱民警“挂心”了。不是因为她需要随时关注的身体情况,不是因为她因病逐渐看不清的眼睛,而是因为她拒不认罪,认为自己才是受害者的表现。

从到南汇监狱服刑开始,肖梅几乎就没消停过,不是“喊冤”,就是和其他服刑人员发生矛盾,觉得身边的人都“铆牢”了她,故意挑她的毛病。

到底有没有被冤枉?

南汇监狱每个监区都有一支矫治团队,针对不认罪服刑人员开展教育转化工作。肖梅也由此成了七监区“心航”矫治团队的工作目标之一。

记者了解到,几乎每个监狱都有不认罪的服刑人员,他们“不认罪”的原因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有的服刑人员因为放不下“面子”,嘴硬不认罪;有的因为想要逃避责任,找借口不认罪;有的因为心里有“疙瘩”,过不去这个“坎儿”;有的因为不理解相关法律规定,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犯罪了……

尽管不认罪的服刑人员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小,会对监管安全产生威胁,妨碍改造质量整体提升。如果不教育转化很可能会导致他们走上对抗改造的极端,甚至走出大墙后仍有极端情绪,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民警魏雅婷是“心航”矫治团队的一员,在教育转化肖梅的工作中,魏雅婷是“主力”。她告诉记者,教育转化诈骗类不认罪服刑人员之前,要明确判别其言辞真伪,找准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

那么,肖梅会不会真的是被冤枉的?

根据判决书显示,肖梅之所以被判刑是因为她编造身份,谎称有关系,能帮被害人改善居住条件,从而收取相关手续费等费用。肖梅收了钱却不办事,最终被害人意识到上当,选择报警。2019年,肖梅被抓获,获刑五年。

魏雅婷和团队成员与肖梅聊过很多次,对于自己为何“冤枉”,肖梅的说法几乎每次都不一样,只是声称自己没有收被害人的钱。可是,经过矫治团队的查证,无论是证人证言,还是交易往来记录,相关证据都清清楚楚地证明了肖梅的谎言和收钱的事实。

“凡事要讲究证据,如果你没有说过这些话、收过这些钱,这些记录是怎么回事?你有证据证明你的说法吗?”每当民警问肖梅这些关键问题时,肖梅就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答,无法给出充足解释,也没有其他反驳的实证。

此外,肖梅虽然总是说要申诉,可是到底要申诉什么,她说不出个所以然,也从来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肖梅的上述种种表现让矫治团队判断,她不是真的被“冤枉”,而是不肯认罪。

为她补足“法治营养”

都说“老小老小,越老越小”,人上了年纪,有时就像孩子一样,任性、固执,还因为自认为阅历丰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想要改变老年人已经持续几十年的想法、习惯,很难。而要矫正老年服刑人员根深蒂固多年的错误认识和观念,更难。矫治团队干的就是这么一项“难事”。

“对症下药”是矫治团队的首要任务。矫治团队分析,肖梅那么大年纪还再犯,显然和她的文化程度不高、对过往犯罪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

“比如肖梅曾经流露出对量刑的不理解,她认为自己不应该坐牢,应该判缓刑。”魏雅婷回忆,“那几次谈话让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她不但对缓刑的适用有所误解,甚至认为被判缓刑就是没多大事。”

于是,开展普法释法工作成了矫治团队打通肖梅思想梗阻的第一步。为了提供最专业的法律讲解,矫治团队不但组织肖梅参加监狱的各类法律讲座,还邀请南汇监狱“法治先锋”团队出马,并通过相关职能科室请了外援——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拥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民警、法援律师分别就肖梅关心的、不理解的法律规定、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和答疑解惑,一遍遍普及法律知识,给她开“普法小灶”,补足“法治营养”。比如她为何没能获得缓刑,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显然,肖梅无论是刑期还是悔罪表现都不符合上述规定。

同时,矫治团队还组织监区诈骗类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有的服刑人员对民警有天然抗拒心理,他们不一定能全盘接受民警的说法,但和他们有相似经历的人的话,他们愿意听。”魏雅婷介绍,矫治团队坚持从多角度对肖梅开展针对性的普法教育,以此改变她的错误认知,认清自己的犯罪事实。

姐姐终于写信来了

可是,肖梅真的只是因为没有文化、不懂法才坚持不认罪吗?她抗拒改造、频繁与他人发生矛盾背后,除了本身性格因素,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经验告诉矫治团队,肖梅还有心里话没说出来。

人心都是肉长的。在几个月的接触相处下,肖梅能感觉到民警对她的关心和用心,虽然在她与别人争执后,民警也会批评她,但更多地是善意的引导和劝解,每次经过民警的分析,肖梅总能意识到是自己太敏感、情绪化,错怪了别人。

逐渐对民警产生信任的肖梅终于在一次谈话中吐露心声:“反正现在没人管我了,我也就这样了……”

老年人本就害怕孤独,渴望家庭关怀,老年服刑人员对家庭、亲情的渴望更甚,他们害怕被抛弃。可是他们无力改变现状,害怕恐惧的情绪就会演变为愤怒,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宣泄的出口。要熄灭他们的这股“怒火”,灭火器就是亲情。

其实在肖梅入监不久,矫治团队就注意到,肖梅的家庭支持系统单薄。肖梅早年离异,孩子和她的关系不好,并不怎么联系。肖梅唯一写信的家人,是她的姐姐。可是,姐姐似乎对她的信件并无回应。“太不争气”“太失望”“要断绝关系”……当矫治团队民警联系肖梅的姐姐时,对方这么答复。

自己年纪也不小了,在该安享晚年的年纪还要屡屡担心妹妹,这事放谁身上不糟心呢?矫治团队很能理解肖梅姐姐的心情。不过,如果连姐姐也放弃了肖梅,那么肖梅恐怕不但会因为绝望抗拒改造,将来也很难走好回归路。而在多次沟通中,民警察觉到,姐姐虽然说着决绝的话,但其实还是关心肖梅的。姐姐甚至考虑好了肖梅的将来,安排好房子给肖梅刑满释放后居住。不愿和肖梅联系,说要断绝关系只是实在生气她的所作所为和不思悔改。

姐姐的态度给了矫治团队信心,经过当面走访和多次电话沟通,姐姐终于同意和肖梅恢复联系。今年6月,肖梅收到了几年来,姐姐写给她的第一封信。得知姐姐的关心和伤心,以及对她未来住所的安排,肖梅泪如雨下,“原来我没有被家人抛弃……”

后来,姐姐还参加了监狱的亲情会见。在姐姐对面的肖梅,嘴角始终保持着上扬的状态,她耐心听着姐姐的话,姐姐叫她反省,叫她放正心态,叫她听警官的话,叫她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以后她们还要一起出去旅游……

主动递交了认罪书

重新得到亲情支持的肖梅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动不动就和其他服刑人员争吵,对民警的管理更为服从,似乎是真的将姐姐的劝听了进去。而矫治团队也趁热打铁,除了继续开展法律教育外,还组织肖梅参加心理团训、进行心理疏导,激发她被理解、被肯定、被尊重、被需要的心理需求,促使她的思想渐渐发生转变。

终于,今年7月,肖梅主动向民警递交了一份认罪书:“以前的我嫉妒别人过上好日子,心理不平衡。现在我明白了,不是自己的东西决不能拿,更不能做伤害他人的事。我为自己一次一次伤害他人而愧疚悔恨。我不认罪是因为想逃避责任,以为不认罪就可以不缴纳罚金。我现在知道错了。我终于体会到了警官的良苦用心,我不能再钻牛角尖了,我不希望在监狱度过余生。我会在剩余刑期里好好规划,努力弥补被害人的损失……”

从坚持不认罪到主动递交认罪书,肖梅的转变让矫治团队欣慰,不过矫治团队还没到“大功告成”的时候。

“要在短短几个月内彻底改变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老年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很难,所以我们还是会继续对肖梅开展教育转化工作。”魏雅婷说,教育转化工作本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反复,但他们会尽力让那些和肖梅一样的老年服刑人员带着希望改造,找到生命真正的价值。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喊冤”三载的她主动认罪了 2023-09-29 2 2023年09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