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律师服务

律师提醒:“随手拍”切勿侵犯他人权利

本文字数:1218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手机相机的普及让“随手拍”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无处不在的镜头也把每个人置于被“偷拍”的风险之下。日常生活中,你有“随手拍”的习惯吗?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0%的受访者有“随手拍”的习惯。71.6%的受访者指出“随手拍”可能会侵犯隐私权、名誉权。66.4%的受访者指出未经被拍者同意不能把照片或视频传到网上。

根据调查结果,日常生活中,77.0%的受访者有“随手拍”的习惯,23.0%的受访者没有。71.4%的受访者主要是拍环境,其他还会拍自己(46.2%)、拍物品(45.7%)、拍周围人(35.4%)、拍陌生人(16.1%)、拍纠纷冲突(11.6%)等。

随手拍可能会带来哪些问题?调查中,大家觉得会侵犯隐私权、名誉权(71.6%),侵犯肖像权(67.5%),侵犯人格权(45.9%),危害国家安全(36.8%)等。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苗全军律师说,如果在公共场所无意拍摄到其他人,但并未使用、公开发布、传播拍摄内容,一般不涉及侵权,但未经权利人允许,擅自发布、使用拍摄内容会触及法律,可能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根据严重程度不同,侵权者会面临承担民事、行政、刑事责任的风险。

苗全军进一步介绍,未经被拍摄人同意而进行的人文摄影或艺术性拍摄属于偷拍行为。未经被拍摄人同意,使用、公开拍摄的视频、图片等,违反了《民法典》关于肖像权的规定。

《民法典》颁布实施后,加大了对肖像权的保护力度,取消了《民法通则》中“以营利为目的”作为侵犯肖像权的要件,因此,即使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拍摄,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就公开的,原则上也属于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

随手拍要注意什么?调查中,66.4%的受访者指出未经被拍者同意不能把照片或视频传到网上,64.6%的受访者指出个人隐私不能拍摄,59.3%的受访者认为拍摄前要经得他人许可,57.9%的受访者指出不能随意拿他人照片“做文章”如P图,57.1%的受访者指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不能拍,43.4%的受访者指出在演出、展览等场合不宜拍摄。

苗全军指出,摄影师要增强法律意识,充分了解哪些拍摄属于违法行为。

在公共场合拍照,应尽量避免他人入镜,在拍摄、使用或公开拍摄的视频或照片时,需经被拍摄人的明确同意。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他人的隐私,如涉及姓名、身份信息、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时,需做马赛克等保护处理。如果在拍摄自己的亲友家人时不可避免地拍到了其他人,在发布照片时,也建议做马赛克等保护处理。

他还特别提醒,普通人在公共场合拍摄时,首先要确认所拍环境是否有禁止拍摄的要求;其次,拍摄目的和动机要符合法律规定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此外,如果拍摄内容涉及他人肖像,在使用过程中应取得对方授权,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王品芝)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服务 B06律师提醒:“随手拍”切勿侵犯他人权利 2023-10-09 2 2023年10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