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经济等加速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增多,且呈现组织化、链条化、技术手段多变、跨境实施等特征,严重危害民众的财产和信息安全。不少国家和地区持续出台相关措施,通过完善反诈骗立法、设立专门机构、升级技术手段等,强化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积极引导民众加强防范,并积累了一些反诈防诈的有益经验。
法国
依托专门机构强化监管措施
“您有一个包裹待领取,请点击×××”“您需要拨打号码×××处理银行账户问题”……法国人有时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短信或电话,这其中很多是诈骗分子利用社交平台、购物网站等的安全漏洞实施诈骗,令人防不胜防。若不提高警惕,很容易掉入陷阱并造成财产损失。
根据官方发布的统计,2021年法国警方一共登记42.3万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增长15%。法兰西银行发布的《2020年法国安全交易情况报告》显示,2020年法国发生780万笔欺诈交易,造成12.8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74元,下同)损失,其中互联网平台及跨平台电信网络诈骗占比超过2/3。
针对层出不穷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法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治理。隶属于法国国家警察总局的打击信息科技与通信犯罪总局,直接负责对电信网络犯罪活动进行技术和司法调查,并接受电信网络诈骗举报。随着诈骗形式和手段从单一的电话诈骗向跨平台、跨网络诈骗转变,法国政府近期进一步强化专门机构职能,设立职责更加细化的打击网络犯罪分局,负责调查新技术下的网络诈骗活动。
法国政府还推出专门服务网站,帮助用户有效屏蔽垃圾电话,用户也可在该网站举报诈骗电话。统计显示,该网站一年收到近50万起举报。法国政府专门开通了举报热线“33700”及跨运营商平台,多家电信运营企业可借助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联合防范和打击网络诈骗犯罪。
法国政府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法律依据。按照法国刑法典最新规定,对通过欺诈、不公平或非法手段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处以最高5年监禁和30万欧元罚款。法国消费法规定,收集客户信息必须征得客户同意,未经同意不得发送推广邮件等。法国《网络日报》近期刊发的一篇文章表示,目前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的关键要素是个人信息的获取,敦促当局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进一步推动专项立法。
德国
健全防骗法律体系
德国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颁布和修订了多项法律,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同时还落实了多项管控措施。
专门立法,罪名多项。在德国,国家、地州层面都有相应的立法,如《防止个人资料处理滥用法》《州数据保护法》《联邦数据保护法》等。《德国刑法典》设定了6种网络犯罪罪名,分别为刺探数据罪、截留数据罪、预备刺探或截留数据罪、计算机诈骗罪、数据篡改罪和破坏计算机罪。法定刑为5年以下自由刑或者罚金刑。当情形特别严重时,法定刑为6个月以上10年以下自由刑。
严格管控,实名登记。德国联邦信息技术安全局为了防止公民的个人资料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专门设置了服务市民的网络平台,以提高公民的防范能力。德国各地的消费者保护部门也十分重视对电信诈骗的监管,建立了相关信息库。还实行实名登记制度,用户在银行开户,或订立手机、网络等服务合同时,要签订“信用合同”。如果个人信用评分太低,用户就无法在银行、电信和网络等机构开户。
日本
责令电信服务商担责
日本警察厅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共发生电信诈骗案6697起,其中,有超过八成案件的受害者都是65岁以上的女性。
日本有关部门根据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犯罪方式,制定了多项法律进行处罚。
日本刑法中有使用电子计算机诈骗罪规定,用电子计算机输入虚假信息或者不正当指令,从而制作出有关财产权得失或变更的不真实的电信记录,或者提供有关财产权得失或变更的虚假电信记录以供他人处理事务,因而获取财产性不法利益或使他人获取的,处10年以下徒刑。未遂同罚。
日本有关方面专门研发了一种诈骗电话识别软件,其特点是搜集手机高频率诈骗用语,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形成自动对比识别功能。该软件能通过来电者语调的变化,判断是否为诈骗电话,如果识别出该电话是诈骗电话,就会自动报警。
责令电信服务商担责。日本《关于特定电信服务提供商之损害赔偿责任限制与信息发送者资料披露法》规定,电信服务提供商必须承担相关损害赔偿责任。受害者也有权向电信服务供应商请求停止该类信息的输出。2007年,日本通过《假冒账户存入受害者救济法》,授权银行对可疑账户进行冻结,并对受害人的受骗金额返回等作出规定。
韩国
限制广告和垃圾邮件
据韩国金融监督院发布的监测数据,韩国2021年电信诈骗案总金额为1682亿韩元(1韩元约合人民币0.0054元,下同),同比下滑28.5%。但其中即时通信类电信诈骗金额为991亿韩元,同比增加165.7%。
针对层出不穷的电信网络诈骗案,韩国推出一系列法律制度,从源头上进行遏制。
韩国从2001年起,采取一户一网、机号一体的手机号码入网登记制,要求广告商在发送短信时,必须注明“广告”字样,如果手机用户不愿意接收该信息,所产生的电话费由广告商承担。同时规定,在每晚9时至第二天上午8时之间,广告商不得发送短信广告。
韩国从2002年通过立法推行网络实名制,要求网络用户必须通过实名认证才能在网上发布信息。实名制规范了网民行为,净化了网络环境,在预防和查处网络犯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韩国政府推行“延迟提款”制度。所谓“延迟提款”,就是大额提款将被冻结30分钟。金融监管部门为应对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形势,还多次进行政策调整,现在已将“延迟提款”的金额限度定为100万韩元,即在收到100万韩元以上银行转账指令后,若想将钱从自动提款机里取出来,需要等待30分钟以上。
韩国刑法中关于电信诈骗的规定很有针对性。如利用电脑输入虚假信息或否定的命令或没有权限地输入信息,以及变更信息处理,从而获得财产上的利益或让第三者获得利益的,处10年以下的徒刑或2000万韩元以下罚款。
巴西
升级银行技术 建立共享平台
巴西信用评估机构益百利近期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3月,巴西各类诈骗同比增长18.9%,主要涉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受影响最大的是36—50岁人群,与其他年龄段群体相比,该群体经济活跃度及购买力较高,在互联网平台的活动时间较长,更易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对象。
据巴西《经济价值报》报道,为应对花样繁多的电信网络诈骗,巴西各大银行纷纷决定尽快完成对银行应用程序的技术升级,要求对每笔交易都进行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认证,提升账户安全性。此外,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帮助下,用户平常使用手机时,拿手机的角度、打字时施加的压力以及打字常犯的错误等信息都将被收集,作为生物识别技术的一部分进行记录,一旦检测到异常,银行将会收到提醒。
此前,巴西央行已经对即时支付系统PIX的使用规则进行了调整,包括设定夜间转账上限、加强审核单笔转账额度更改申请等,以防范网络诈骗等可能。巴西央行表示,新规定出台后,不法分子得逞的可能性降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PIX用户安全。
巴西司法部去年底成立特别委员会,逐步推动建立共享数据的联合平台,并相继组织多场跨部门培训,更好应对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效果。
新加坡
严格规范网上行为
新加坡电子商务、贷款、色情类诈骗大幅增长。据2020年2月新加坡警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电子商务、贷款或色情类诈骗总数上升54.2%,达5646起。电子商务诈骗是新加坡最常见的诈骗方式,在新加坡冒充中国官员的诈骗形式也较为常见。新加坡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范网上行为,遏制电信网络犯罪。
出台网络行为法律制度。新加坡较早颁布《网络行为法》和《互联网操作规则》。《网络行为法》规定了网民上网应遵守的义务和网络服务商的行业准则。《互联网操作规则》规定,网络运营商对网络传播的内容负有审查、报告和协助司法机关执法的义务。如发现有涉及违法犯罪的网络信息,必须及时向司法机关报告,并且需要配合执法部门屏蔽和删除这些信息。同时,还明确规定网站禁止发布的内容,如禁止发布危害国家安全、涉及恐怖暴力的内容等。
严禁侵害个人信息。2012年10月,新加坡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案》。该法案明确规定相关机构在使用或披露个人资料时必须得到当事人的同意。
反诈中心专司其职。新加坡警方和商业事务局联合成立反诈骗中心,该中心可迅速冻结涉及诈骗的银行户头,切断诈骗者使用的电话线。要求电信公司和电子商务公司依法主动配合执法。电信公司在警方提出要求的当日内,必须切断可疑电话线;电子商务平台必须主动监测和删除虚假账号,从源头制止诈骗案件的发生。
阿联酋
推广数字服务 提高防诈意识
近段时间,阿联酋迪拜警方多次提醒公众注意防范陌生来电、短信和电子邮件等,尤其要对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索要银行信息、验证密码、取款密码等个人信息的情况保持警惕。警方敦促民众受骗后要第一时间申请冻结银行账户,并立即报警。
随着数字化技术服务在阿联酋广泛应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增加。为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阿联酋检方之前启动了一款名为“我的安全社会”应用程序,效果显著。公众可通过上传图片、视频或语音片段,将诈骗行为发生的位置、时间和内容等信息发送给公诉机关。
阿布扎比警方不断升级一款名为AMAN的服务平台以应对电信网络诈骗。该平台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警方敦促民众举报与犯罪、安全或任何有助于预防犯罪相关的信息,帮助民众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维护社会安全。
近期,阿联酋电信和数字政府监管局又推出一项名为“揭露者”的服务。当企业或机构使用注册的手机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给陌生用户拨打电话时,用户来电会显示企业或机构名称,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电信诈骗。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警方采取了多项积极措施,建设和完善各类网络平台、应用程序等,方便民众自助举报,加大力度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迪拜警察局网络犯罪部主任赛义德·赫杰里表示,一方面执法团队需要不断打击诈骗活动;另一方面,民众也需要自主提高防诈意识,才能有效减少此类诈骗,“未来的工作重点将进一步转向提高民众的防诈意识,最大限度减少被电信网络诈骗的可能”。(来源:人民法院报、人民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