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车辆停在小区内被反复剐蹭,无奈事发地点没有监控无法查明“真凶”,这件糟心事儿,让家住徐汇老沪闵路某小区的陈女士非常头疼。无奈之下,陈女士以小区物业公司为被告,到徐汇区人民法院打起了维权官司。法官当庭给原被告算起了“账”,“账目”清晰明了、建议切实可行,物业纠纷当庭快速化解。
今年42岁的陈女士家住徐汇区老沪闵路某老小区,家中有一辆SUV汽车,平时使用不多就停在小区内。两年来,因为车辆反复被剐蹭,陈女士多次找到物业公司,可结果总是碰一鼻子灰。
据陈女士介绍,第一次车辆被剐蹭时,她曾到居委查看监控录像,结果显示其车辆停放位置为监控盲区,为此物业公司承诺会安装好监控。
没想到的是,半年后,当陈女士下班回家经过其车辆时,竟发现车头车身部分又新增了好几处刮痕,查看监控时,物业却告知此处还是监控盲区。陈女士觉得半年来物业公司根本没有履行安装监控的承诺,自己按时交停车费,现在是物业公司的过失导致无法向肇事车主主张权利,物业公司应当承担车辆损毁责任。为此,陈女士一纸诉状将物业公司告上法庭。
庭审中,陈女士仅提供4张车辆被剐蹭的照片,要求物业公司承担车辆维修费5000元。但车辆尚未维修,本案承办法官赵玲婕告知法院无法支持尚未发生的维修费,且现有证据无法证明车辆被剐蹭发生在小区内部。
物业公司法定代表人陈述,陈女士车辆停放在小区拐弯处,确实很容易被来往车辆剐蹭,在陈女士第一次被剐蹭时找过物业,物业公司承认当初承诺说会安装摄像头,妥善解决纠纷。因物业公司工作存在疏漏,物业公司当庭表示愿意支付2000元了结此事。
但陈女士坚持认为是物业公司未兑现其承诺导致了无法查证肇事者,现在的结果是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直接导致,因此物业公司要承担全部修车费用。而物业公司只愿承担部分损失,调解工作陷入僵局。
按常理来说,原被告均不同意调解,法官即可开庭审理、判决结案。然而根据在案证据,原告败诉风险较大,一判了之对这起物业纠纷的定分止争毫无意义,日后双方的矛盾可能会往更坏的方向发展。“想要案结事了,必须让双方‘握手言和’。”赵玲婕分析道。
法官抓住矛盾症结,给双方算了“一笔账”。一方面是陈女士的“账”,开庭审理涉案金额虽小,但没有有利证据,败诉风险高,不仅难以实现诉求,甚至可能连目前被告提出的2000元赔偿费用也拿不到。另一方面是物业公司的“账”,物业公司如果不解决本次车辆剐蹭纠纷,后续经营将面临更大困境,届时损失的不仅是2000元赔偿款。同时法官不忘提出合理化建议,建议物业公司多听取业主建议,不断改善并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账目”清晰地陈列在眼前,双方不满情绪化解了一大半。法官继而施以耐心的情绪疏导,在法官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朴素价值观的引导下,双方对立情绪渐消。最终,陈女士表示同意调解方案,并在法官的见证下,接受了物业公司的2000元转账。
【点评】
物业公司与小区业主之间的官司屡见不鲜,此类纠纷虽然很小,但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更大矛盾。
徐汇法院从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出发,摆事实、讲道理,将调解贯穿工作始终,努力让每一起物业服务纠纷的化解都是一次有温度的沟通而非冰冷的对簿公堂,助社区环境更加和谐,助社区百姓更加幸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