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青少年如何预防和应对网络暴力

本文字数:1051

当前,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已成为不少人的主要社交平台和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不少人却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虚构事实、编造谣言诋毁他人。处于思想活跃期的青少年容易被网上不良言论,甚至是网络暴力影响,产生极大危害。

案件回顾

小红与小明之间存在感情纠纷,为达到发泄情绪的目的,小明使用其微博账号发布一系列微博,攻击小红及小红的未成年人子女小花、小萱,其中一则微博公开了小花的肖像照;此外,小明还发了数十条短信对小红一家进行辱骂。小明发布的攻击和辱骂内容包括了针对她们外貌的侮辱性评价和“小花系非婚生子女”“小萱没有资格就读某学校”等言论。

小红认为小明在微博上的恶意侮辱诽谤行为,导致其社会评价明显降低,给其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巨大困扰,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精神伤害,严重侵害了他们的名誉权。为此,小红作为小花和小萱的法定代理人起诉至法院,请求判决小明向小花和小萱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小明在微博上直接点名小花和小萱,具有特定指向性。小明公开了小花的肖像照片并使用了带有侮辱性质的词语,既造成了对小花肖像权的侵害,也贬损了小花的人格尊严,已构成对小花名誉权的侵害。同时,微博内容中还存在着围绕小萱就学情况的负面言论,该言论是脱离事实进行的造谣诽谤。由于该言论足以导致对小萱的社会评价降低,已构成了对于小萱名誉权的侵害。法院依法判决被告小明应向小花和小萱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说法

该案是典型的网络暴力案件。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应当如何预防和应对网络暴力呢?法官表示,网络空间虽然只存在于小小的电子设备里,但却是一个很大的公共场合。言论一旦发表,也不能简单地通过“删除”键来彻底删除。因此,青少年在浏览网络信息时应理性判断,不能当“键盘侠”随意发表言论附和、转发,更不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同时,要守好护好个人信息,在分享个人信息时,应当仔细看看是否每项信息都必须提供,认真阅知网站的相关隐私政策,并对个人账户进行隐私设置,以免个人信息被泄露滥用。此外,要理性应对网络暴力,不以暴力回应暴力。如果不幸遭遇了网络暴力,应当保持冷静与自信,理性应对,保存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并及时寻求家长、老师们的帮助,必要时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到法院起诉。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组织和个人在网络上活动时,都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构成犯罪的,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整理自团中央权益部、泉港法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7青少年如何预防和应对网络暴力 2023-10-24 2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