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人民公园搭载书局,学校旧址上搞创新策源,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日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赴虹口区开展《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正案》集中视察,探寻虹口区在赋能营商环境中的基层经验。
视察的第一站来到了和平公园。在和平公园打开围墙之后,公园方面也在不断深化拓展“公园+”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文化等多元需求,让城市“生”出更多惠及市民的公共空间。
今年7月,在和平公园内开出的国内第一家期刊主题书店——“大隐书局·和平公园刊茶社”就是“公园+”探索的范例。据“刊茶社”负责人介绍,因地处开放式公园,书店融“国际期刊+休闲品茗+生活美学+主题餐饮”于一体,打造了更多阅读场景,也成了一个新的营商展示平台。
人大视察来到的第二站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则同样通过“学校+”赋能上海营商环境。雷士德工学院曾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工学院,如今则是上海创意创新研究院所在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研究院入驻,定位为新型非营利高端创新服务机构,注入创新驱动、产业孵化、品牌打造、人才培养、国际传播、科学普及等功能,致力于打造“世界级设计驱动式创新转化引擎”。
据悉,对标虹口区营商环境6.0行动方案,上半年,虹口已完成15项举措,正在巩固成效并持续推进其余123项年度工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