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钱钱
最近,互联网上又有个词汇火了:“文化体力”。《环球时报》为这一词作了定义:指人们为在工作之余阅读书籍、进修,以及看电影、读小说等泛文化休闲活动而储备的能力或精力状态。
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男主角本来是一位“重度文青”,步入职场后,每天下班却只想玩最“简单无脑”的游戏。不少网友也表示感同身受:“翻看以前写下的观影感受,惊讶这居然是我写下的文字”,焦虑于“下班后除了躺着玩手机还能干什么”,苦恼于“如何拯救文化体力”……
这一词汇的诞生是需要正视的。当工作、社交占据了人们太多精力、时间,又如何要求一个人享受文化生活?
联想到我个人,刚进入单位的那一年,在工作之余,时刻都会感受到“堕落”的焦虑。工作三年后,彷佛已“投降”,每天下班只想扑倒在沙发上,拿出手机刷些碎片化的文章、短视频。大脑会逐渐放松,身体也得到休息……然而,堕落的自由不是自由。
不久前,“年轻人为何热衷上夜校”的话题登上了热搜,话题里的“夜校”指的是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原来,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大家提供了非遗技艺、传统手艺、运动健康等学习项目,出现了65万名学员在线争抢1万个课程名额的景象。
“多找些可以摆脱手机的活动吧!”有着同样困惑的朋友向我提了建议,话剧、书店、“剧本杀”什么都好,找些长时间集中精力的活动,慢慢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同时,我也庆幸目前的工作让我一直保持思考与观察,不是每天“两点一线”,否则,枯燥的生活会“扼杀”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文化体力”一词的出现,让人们反思,在娱乐化、商业化消费泛滥的当下,如何找寻一方“净土”独坐静思,也期待社会提供更丰富的美育资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