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法治社会

得物和上海警方警企协作

75吨仿冒“蓝箱子”被查获 涉案2000万元

本文字数:1671

□记者  陈颖婷

得物APP的“先鉴别,后发货”的创新服务流程圈粉了众多追求品质的消费者。得物APP专属的“小蓝箱”包装箱、防伪扣都成为了用户心目中真品的保证。然而有一群制假售假的犯罪嫌疑人,将目光瞄准了得物这一特别外包装,未经授权私自开模印制得物APP专属包装箱、防伪扣等包材,利用消费者对得物APP独有“鉴真”服务的认可和信任,为假冒商品披上“正品”外衣。

日前,上海警方成功侦破一起非法制售注册商标标识案,抓获罗某、宋某等犯罪嫌疑人17名,捣毁制假窝点6处,查获制假设备68套,收缴仿冒得物包装箱、仿冒防伪扣等170余万件(约75吨),涉案金额达2000余万元。

利用品牌包装信誉网络售假

今年8月,市民小黄在过生日时收到了朋友赠送的一双名牌运动鞋,不料刚穿出门就被认出是假货。懊恼之余,他想起收到运动鞋时,有得物APP的品牌外包装和鉴定证书,遂向平台客服投诉并要求退货赔偿。

经平台方鉴定,不仅这双运动鞋本身系假冒产品,连印有平台标识的包装纸盒和内部的鉴定证书、排扣等也都是假冒的。

据小黄的朋友称,这份礼物是在一个自称“可以官方鉴真”的“微商”处购得,并非购自得物平台。虽然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但在该“微商”的直播间里,背景都是得物APP标志性的“蓝箱子”(均为仿冒品),出于对平台的信任他才下单购买。随后,平台方又在多个网络购物“直播间”内发现有商家通过展示该品牌仿冒“蓝箱子”来误导消费者,遂向警方报案。

接到报案后,宝山公安分局在市局食药环侦总队的指导下,组织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在启动警企协作机制、指导平台方梳理投诉信息并对相关包材进行鉴定的同时,开展案件侦查,深入追查制假源头。

循线追踪抓获制假团伙

据了解,得物APP具有“先鉴定,后发货”的品牌特色,平台商品必须经过多重查验鉴别、确保全新正品后才能发货,并配以“极光蓝”包装盒、鉴别证书、防伪扣(贴)、品牌胶带和面单等防伪“五件套”,具有较高的市场信誉度。而经过平台方鉴定,相关假冒包材与官方制品相比,在印刷颜色、排版和包装工艺上有着诸多差异,包装内部的“鉴真二维码”也无法扫描出任何产品的鉴定结论。这些假冒的包材既误导消费者购买假冒商品,也严重影响了得物APP的品牌形象。

专案组从假冒包材的销售、运输渠道入手,循线追踪生产窝点,最终锁定了位于福建某地的制假工厂。在福建警方的支持下,专案组经过2个月的走访调查,逐渐厘清了相关窝点的作案规律和销售渠道,一个以罗某、宋某为首的制假售假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在掌握充分证据后,10月12日,上海警方对6个制假和仓储窝点展开集中收网行动,一举抓获犯罪嫌疑人罗某、宋某等17人,并当场缴获大量假冒包材和全部制假设备。

私自印制假冒包材出售牟利

经查,犯罪嫌疑人罗某在经营包装材料批发生意时,发现某电商平台的标准化包材享有较高市场信誉,不少商家经常购入假冒包材包装自家产品以提高销量,遂萌生了私自印制牟利的念头。2021年以来,罗某在未取得得物APP授权的情况下,和父母、兄弟分工负责原材料采购、开模印刷、打包运输等,模仿正品样式生产防伪扣、鉴别证书、胶带,在空白纸箱上印制电商平台专属标识和“极光蓝”色,最终组成“四件套”套装出售获利。

为了逃避打击,制假团伙采取“黑白颠倒”生产模式,白天关门停工,仅进行原材料的收货和整理,直到夜幕降临才开始生产。假冒包材制成后连夜装车运至犯罪嫌疑人宋某处进行分销。

据宋某交代,个别“微商”在网络直播或社交平台销售时,会把假冒“蓝箱子”摆成背景墙,或者直接将产品与“四件套”同框展示,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一种“品质保障”的心理暗示,再通过“官方鉴定”“包退包换”“尾货代购”等话术诱导,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产品的销量和单价。

目前,犯罪嫌疑人罗某等11人因涉嫌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被宝山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犯罪嫌疑人宋某等6人因涉嫌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被宝山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警方将持续循线追查相关假冒包材去向,深挖打击售假违法犯罪行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社会 A0475吨仿冒“蓝箱子”被查获 涉案2000万元 2023-11-17 2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