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第六届清华大学世界法治论坛开幕。本届论坛以“法典化时代的法治建设”为主题。与会专家充分研讨法典化时代法治建设新趋势,共同探究法学教育在法典化时代的发展新方向。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许安标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快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工作取得很多新进展新成就。编纂出台民法典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开启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也为法典编纂积累了经验。未来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凝聚立法共识,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法典和其他条件成熟领域的法典编纂工作。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法典化已经成为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更是中华法系的鲜明特征,这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法治文明中有迹可循。他从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华法系法典化的辉煌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优势:一是以法典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人民安宁;二是以法典适应变法、新政;三是以法典实现法律统一;四是以法典彰显精湛法律技艺。他表示,中华法系的法典文化是中华法治文明的优秀产物,法典编纂者应逐一研究、挖掘、传承我国古代法典文化的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推动中国优秀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结合,推动法典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反思性借鉴,不断激活中华法系的无限生命力,为中国法治建设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典编纂筑牢文化根基。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表示,民法典编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法典编纂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法典编纂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时机、条件成熟时,才能进行法典化立法。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清华法学院多位老师深度参与立法,贡献了法典编纂的清华力量。今后,清华法学院也将积极参与法典编纂的论证、研讨工作,助力提升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他表示,今天的盛会汇聚了法学界的名家,各位的真知灼见一定能够为我国法典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
论坛分为“各部门法的法典化和法典化时代的法学教育”“民法典物权编和侵权责任编中的疑难问题”“法典化时代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民法典适用中的重大疑难问题”“民法典总则编和合同编中的疑难问题”以及“民法典的编纂技术、教育功能与国际视野”等六个单元。 (朱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