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壮美的红旗渠

本文字数:1311

李尚儒

在“黄”“绿”相依相偎的时节,我们一行数人来到太行山东麓河南林州(原林县),站在山脚抬头望,“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山腰间逶迤前行,滋养着林州大地。

我们走进纪念馆,到处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游人,导游打开时长几分钟的短视频,介绍红旗渠;大型的沙盘,让游客熟悉红旗渠。馆内陈列的都是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的物品、图片、报纸,可谓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那段难忘岁月的英雄壮举。从那些简陋的工具不难看出当时条件是多么的艰苦,同样从发黄的报刊、照片也可以看出当时火热激昂的场面。五十年前,在技术如此落后、物资如此缺乏的中国,林县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着一个个沉甸甸的记忆,每一句都触动着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许多建设者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食物不足,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全县干部每人每月从仅有的29斤口粮中挤出2斤支援修渠。资金短缺,许多林县人外出务工,攒下几元、几十元钱,寄回来支援修渠。据统计,红旗渠工程总投资中,超过85%为林县人民自筹。

为了修建红旗渠,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他们用血肉之躯乃至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在纪念馆里镌刻着为修渠而牺牲的81位英雄的名字,年纪最大的60岁,最小的不到17岁,其中还有4个20岁左右的女孩的名字。在纪念馆里,我们还看到了几十种野菜和树叶的标本,这些标本完全可以视作是当年修渠民工们肠胃的展示。走出纪念馆,我们又参观了仿汉白玉浮雕、纪念碑和分水闸等。

从分水苑风景区驱车上行30多公里,抵达青年洞风景区。检票进去之后,走过云步桥,就到了红旗渠最著名的景区青年洞,站在青年洞前,仰望“山碑”二字,只觉得巍巍太行、弯弯天河是一座巨大的精神丰碑。它蕴含了一代林州人的刚毅与坚韧,执着与耐力,自强与自信,真诚与坦荡,大度与从容,责任与担当。再看脚下云雾缠绕,听涛涛漳河水涌进洞中,我仿佛看到300名青年突击队员,他们腰系大绳下到山间,再用荡秋千的方法到达渠线,并在坚硬的石英岩组成的悬崖峭壁上抡锤打钎,劈山凿石,经过500多个昼夜的奋战,用自己的血汗筑就了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红旗渠青年洞。据导游介绍,青年洞是修建于风景如画的太行山腰峭壁之上,飘荡于云雾之间,是红旗渠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置身实地,大家仍对在当时经济困难、条件恶劣的年代,能靠人力在太行山腰修建起这条“人工天河”的传奇经历而感动,更为当年建设者们顽强毅力所折服。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为了解决世代缺水的问题,引入漳河水源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各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全长约1500公里,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个,架设渡槽150座,挖砌土石2500多万方,一条天河盘旋于茫茫太行的陡岩峭壁间,山腰中那层缕缕白雾,宛若一幅泼墨山水画。如今红旗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壮美的红旗渠 2023-11-27 2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