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法今说

帮助贫寒学子圆读书梦

宋朝已有“助学金”还能“勤工俭学”

本文字数:2408

资料图片

近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学生实名举报学校助学金分配不公,引起社会关注。

现代人一定对“助学金”不陌生,许多地方为了帮助资金有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从小学到大学,有一套完整的助学体系。

但是许多人不知道,早在宋朝,朝廷已经开始“助学体系”,帮助贫寒学子实现他们的读书梦。

繁荣的宋朝教育文化

宋朝读书人对科举一事异常热衷,主要原因就在于朝廷的特殊政策。

众所周知,为了避免唐末藩镇情况的重现,同时也为了避免有心人复制“黄袍加身”的情况,宋太祖直接决定“废武”。通过政治、军事等一系列改革,太祖大力扶持文臣、打压武官,最终成功将“重文轻武”的原则在宋廷中“发扬光大”。

说因为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对武官的打压,让天下读书人形成了一种“只要能当上官就能一步登天”的想法,于是宋朝的科举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狂热。

其实这样想也没错,隋之后的科举制讲究的是“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只要你拥有最基本的“身份证”“户口本”,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至于考成什么样就看自己的本事了。所以,科举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老百姓欢迎。而且,宋朝为了尽可能培养更多读书人,以达到彻底抑制武官的地步。

“州给常平或系省田宅充养士费,县用地利所出及非系省钱……凡州县学生曾经公、私试者复其身。如有孝悌睦姻任恤中和,若行能尤异为乡里所推者,县上之州,免试入学。”

古人讲究“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有些比较极端的朝代甚至不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但宋朝就不一样了,不管是商人地主还是老百姓,只要有心想考都可以考;另外,还能够给予经济上的优惠。比如前往考试的路途中,只要出示相关证明,就能够享受食宿全免的待遇。有了这些鼓励,为了争一份前程,人们的读书热情空前高涨。

本就是出身书香世家或是世家大族的,自然会努力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而那些寒门士子,靠着成为“天子门生”来完成“一步登天”梦想的普通学子们,就更加努力了。

有需求自然就有市场,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上科举考试这条路的时候,学子们就不得不开始“卷”了。从十来岁才启蒙到两三岁就被送入学堂,低龄化学子的出现也让朝廷越来越重视地方的基层教育:增加官方学堂建设以及建立基层助学体系,就是朝廷的基础教育建设。从这里可以看出,宋朝的教育文化真的非常繁荣。

官方民间相辅相成

前面提到基础助学体系也是属于宋朝教育文化中的一部分,那么它是如何进行的呢?

首先,先来看看官方助学是如何进行的。

“官方助学”顾名思义,朝廷专门推出的助学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减免“公立学校”学生学费,发放助学费用。

这个方法其实现在也很常见,主要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朝廷减免的学费并不是所有书院的学费,而是只减免官学学生的学费,用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只减免公立学校学生的学费”。

古代没“九年义务教育”的说法,想要上学是要交钱的,学杂费、伙食费、书本费等都是需要学生自费的东西。加之古代造纸术和印刷术还没进入到“大生产时代”,文房四宝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还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这还只是官学所要花费的基本开销,私人书院需要花费的开销更多。朝廷能力有限,于是只能管管官学的学生。所以,宋朝法令规定,对于有能力能够考入官学的学子,朝廷不仅可以减免他们的学杂费、书籍费,还会定期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费用,到了节假日还有额外的恩赏。朝廷的这些措施为家境贫寒的士子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忧虑,让学子们能够安心在书院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太学和地方官学所能提供的待遇又是不同的。太学作为地方一级学府,可以称得上是天下学子的“梦中情校”,能够提供的助学待遇自然不同,根据《宋史》记载:“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规定,外舍生每月850文,内舍、上舍生每月1090文;元丰三年(1080年),三舍生员均增为1100文。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外舍生增至1240文,内舍、上舍生增至1300文。”

进入太学的学生不仅可以减免所有差役,所有学习生活上的花费均有朝廷负责,还可以享受“免费医疗”,也就是所谓的“隶籍有数,给食有等,库书有官,治疗有医。”

更为优惠的是,太学内还设有学正等职位,这些职位都是由太学内的学生担任。要知道这些职位都是有俸禄的,所以,当时设置学正等,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勤工俭学”。

至于地方官学,待遇不比太学,基本上就是前面提到的一系列待遇。但总体而言还是为家境贫寒的学子提供了不少方便,从以上的一些措施可以看出,为了让学生们好好读书,朝廷是真的费尽了苦心。

第二,对贫困学生的“差旅费”资助。

古代考试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遇到中考、高考这些大考,随便找家学校都能进行。古代科举考试分州、省、殿三个级别,从最低的州试开始,学子就要前往州府进行考试,到殿试就要直接前往国都进行考试。

古时交通更不能和现在相提并论,我们这里高铁半小时就能到的地方,以前十天半个月还不一定能到,所以进行一场考试所需的差旅费不是一个小数目。一些地方特别偏远的学子,既要赶路又要复习,还得承受精神上的压力。

朝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令各地官府:“长吏集合郡官及提学官,具宴设以礼敦遣,限岁终悉集阙下。自川、广、福建入贡者,给借职券,过二千里给大将券,续其路食,皆以学钱给之。”除此之外,各地官府还组织起相关的机构,由学子申请、官府调查,确定学子家境实属困难,该机构会提供相应的资金以资助学子赶考。

其次,轮到民间助学模式。其实民间助学非常简单,毕竟朝廷已经“出大头”了,民间助学体系起到的就是补充作用,主要分为扩充学田和修缮学舍。

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要说真正做到管理得方方面面是很难的,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这时候地方官府就要发挥其作用了——主要是纠集乡绅进行捐钱,以扩充学田和修缮学舍,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地方。有些乡绅甚至会在学子中寻找一两个“潜力股”,对其进行“赞助”。

(综合整理自搜狐网、百度百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5宋朝已有“助学金”还能“勤工俭学” 2023-11-29 2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