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小区内滋生群租,线上系统便动态“变色”;垃圾桶旁小包垃圾落地,预警即实时将信息推送到后台……这些城市管理中的智能场景,而今,正在上海闵行成为一种日常。
自上海市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以来,闵行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深化推进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充分运用“联组学习”“联手调研”“联动整改”“联推发展”机制,积极推行“非现场执法”,推动“智慧城管”转型升级,以数字化赋能城市治理取得扎实成效。
新虹
分级分色线上监管
精准打击违规租赁住房
新虹街道位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虹桥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域,众多白领选择租住在此。据统计,辖区租赁房屋总量达5000余套,占辖区内居民房屋总量20%左右。房屋违规租赁的现场也时有发生。
今年4月,涞港星苑物业在巡查中发现,二房东将一处房屋的厨房违规出租供他人居住,物业随即在“新虹物业直通车”手机端上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了标注。同时,新虹街道“数治人房”应用场景平台上,该户房屋跳转成了“黄色”,即存在违规行为的租赁房屋。新虹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城管队员核查后,对该处房屋的二房东作出罚款1万元的行政处罚。
这起案件成为《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实施后,新虹街道办理的首案。通过数字赋能,分级分色对租赁性房屋进行监管,从而精准打击违规租赁房屋,成为新虹街道在“智慧城管”探索中的一次有效尝试。
“社区物业成为发现违规租赁房屋的第一责任人,通过开发房屋巡查应用,倒逼物业履职,为我们了解辖区房屋租赁情况提供了一手数据。”新虹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城管队员黄春良告诉记者,根据要求,物业在对房屋进行巡查中按照“红、橙、黄、绿、蓝、紫”六种颜色对房屋加设违规状态标签。自住房屋标记为蓝色;未发现违规现象的,标记为绿色;发现违规现象需自行整改的,标记为黄色;未整改为红色;整改完毕为橙色;整治后又回潮为紫色。
“颜色不同,对应监督管理的手段和频次也不同,从而实现精准打击。”新虹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王志军告诉记者,该系统自今年4月上线运行以来,新虹街道违规租赁房从4月份时100套下降到10月份仅10套,无违规租赁房显著增长。
颛桥
202个垃圾分类探头在岗
实时抓拍破解证据固定难
“发现一处问题点位,请及时至现场处置!”颛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指挥中心内,一则针对垃圾分类的处置信息实时发出,就近的城管队员接到指令后立即赶赴现场,很快找到了当事人……
快速处置的背后,是颛桥镇聚焦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领域,创建智慧管控平台,创新全流程数字化监管系统的成果。
“通过接入投放点位视频探头的AI分析,识别小包垃圾落地事件,自动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小区物业,由物业现场处置。”颛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城管队员叶可凡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颛桥镇68个小区内已有66个小区在相关点位上总计布控了202个监控探头,真正让小区内垃圾分类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而从小区到街面,这套系统同样大有可为。“在禁止暴露垃圾的公共区域,设置了电子围栏,当该区域内未倒入垃圾桶的垃圾暴露时间超出系统设定报警时间,就会自动预警,并以报警的方式通知颛桥镇智慧管控平台。现场抓拍的照片、视频以及报警记录都将汇总成证据链,以备查证。”叶可凡介绍。
“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证据固定一直是其中的痛点和难点,通过科技赋能,健全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保障新体系,破解城市难题。”在颛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李少佳看来,这正是智慧管控平台助推垃圾分类管理的意义所在。
吴泾
“飞沙走石”变了样
“非现”执法实现长效管理
闵行区境域内,龙吴路全长9.5公里,是连接闵行、徐汇两区的南北交通主干道,承载着全市大量的渣土砂石运输量,道路沿线渣土码头、混凝土搅拌站众多,每天有大量该类工程车辆通行。路面扬尘、道路坑洼、噪音扰民等情况饱受社会各界诟病。这样一条“灰头土脸”的城市主干道,如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实现常态长效治理?
2020年初,借助“一网统管”的有利形势,吴泾镇启动了龙吴路区域生态智能化管理平台场景建设。两年来,应用场景进行了“点—线—面”的迭代升级,目前,主要道路沿线29处点位实现全面覆盖。
今年8月5日上午9时许,一辆红色砂石车沿龙吴路联曹路南向北方向行驶,因未采取密封措施被探头实时抓取,现场照片随后被推送到系统预警界面,吴泾城管在核实信息后,对砂石车营运单位作出了相关处罚。
吴泾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城管队员陆晓磊告诉记者,在行政执法环节,城管队员通过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网上办案系统,对预警车辆进行立案查处,当事人则可通过随申办上海城管执法窗口进行文书接收并缴纳罚款。“这种打破数据壁垒所实现的非现场执法新模式,将有效解决传统执法检查人力成本高、取证难等问题,也将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精细化治理。”吴泾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傅云捷表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