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网购时,很多人都会将检验检测报告视为产品的加分项,类似“0异味、0甲醛、0芳香胺致癌”等检测结果,会让消费者在选购时更加安心。然而,据媒体报道,本该具有权威性的检测报告可能并不可靠,甚至有机构声称,无需寄送样品,只要拍照付款,就能出具检验检测报告。
现状:检测项目按需“自定义”
电商平台上,童装商家往往会将检验检测报告当成一大卖点。以一款保暖内衣为例,商家在产品介绍中极力强调“真实有证,真的安全”“婴幼儿A类级别”,并附上一份带有CMA(中国计量认证)、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字样的检测报告。
在另一款婴儿夹棉连体衣的产品介绍中,商家也用醒目的黑体字标出“已经确认A类一等品”和“已经确认耐磨耐洗”,并附上相应检测标准,晒出四张检验检测报告,声称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检测机构。
这些检测报告究竟从何而来?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有多家机构可以提供。有检测机构称,检测报告适用于各大电商平台。以测试童装为例,可以检测纤维成分含量、耐水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异味、PH值、甲醛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执行标准为《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
“需要寄样品,收到样品后四个工作日出报告,入驻电商平台包过。”记者表示样品之前没测过,不确定是否能达标,对方立即答复称,“一般都合格,不用担心。如果报告问题过不了,全额退款。”万一部分项目检测不合格,又该怎么办?客服称,可以“把不合格的项目去掉,不影响你使用”。
相比之下,另一家检测机构在操作上更加灵活。“没什么测不了的。”这家机构宣称提供定制化检测方案,“检测标准、检测项目均可根据客户指定,实验室也可以由客户选择。”
得知记者打算将检测报告用于电商平台展示,对方直接建议,“做容易过的项目就可以,样品收到后五天出报告。”至于什么是容易过的项目?对方语焉不详,“这个我们自定义吧,反正保你过就行了呗。”
乱象:不经实测直接出报告
同样是出检测报告,一些机构在流程上越发简化,甚至连送样环节都能省掉。
一家检测机构在电商平台上宣称,质检报告线上线下均可通用,既能用于招投标、政府采购、商超入驻,也能用于各大电商平台。简单了解记者意向后,客服发来微信号,示意到微信上详谈。“如果你有指定的内容,最好能给一下参考的报告。没有特别指定的话,一般工程师会根据相关标准来做。”对方给出两个选择,“你是要实测,还是直接出报告?”
对方提醒记者,“你评估一下你能否实测,不实测只能直出。”而所谓的“直出”,意味着“需要默认同意以下约定:只适用于电商平台和一般展示,搞好关系走走过场的投标等场合;实验室提供网站和二维码查询,不提供电话查询,不上认监委网站;报告以PDF电子档交付,不提供纸质版;报告内容和数据均由您亲自提供或确认,我方不承担法律责任。”
对方发来一份模版,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委托单位、材质规格、品牌型号、生产单位和报告日期等信息。“带星号为必填项,然后提供下样品图片,最好是纯色背景上的实拍图。报告有独立编号,支持实验室网站和二维码查询,有CMA和CNAS认证,一份350元。”另一家检测机构也称“有自己的实验室”,并给出报价,“童装检测800元一份,一次性付1万元,可以做22份报告。”
谈及检测细节,对方打来电话,称“不方便在微信上说”,“样品最好是寄过来,如果实在不方便,也可以不寄。我们到时候会根据您的需求做一些调整,这都没问题的。”
说法:小微企业主“知假买假”或涉嫌欺诈
无需送样,直接出报告,这样的结果究竟是否可信?上述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称,“二维码能扫出来,但在认监委网站上是查不到的。”说罢,对方还是信誓旦旦地承诺报告“保真”。然而记者在天眼查上搜索,发现该检测机构此前因非法买卖认证证书,被处以3万元罚款。此外,还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出行政处罚、行政裁决等行政决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检验检测机构52769家。这其中,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检测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将会面临怎样的后果?根据最新制订出台的《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报告负责,并明确除依法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外,还须依法承担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律师岳雪飞表示,我国实行统一的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取得认证证书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认证规范及规则的条件要求。因此,无论所谓的检测机构试图用什么言论免责,只要它没有按照相关标准严格进行实际检测,那它的认证服务就属于违法行为,由此得出的认证报告也不具备应有的效用,该机构也将因此接受行政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同时,“知假买假”的小微企业主,也将因为涉嫌欺诈而被追责。
业内人士表示,针对检测报告乱象,一方面,要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日常抽查力度等途径,及时揪出问题机构,叫停虚假检测及营销宣传,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严格的行业黑名单制度,也能倒逼检测机构做好自我约束,防止问题机构“换个马甲”重出江湖。根据报道,某个宣称“无需送样,直出报告”的机构,此前就曾因非法买卖认证证书,被处以3万元罚款,还曾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五种方法辨别真假“检验报告”
针对虚假认证的乱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公安部近日部署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认证机构买证卖证、虚假认证,未经批准开展认证活动,伪造冒用认证证书和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同时,集中清理网络交易平台出现的“当天出证/出报告”“直接出证书”“不送样检测”“确保通过”等涉嫌虚假认证、虚假宣传信息。
上海市监局在近日公布的一批典型案例中,依据《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管理办法》对知假买假的购买人,作出了罚款3万元等行政处罚;并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要求,对不具备认证资质却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作出了罚款2万元等行政处罚。
杜绝虚假认证,离不开市场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击。但是,在监管部门重拳出手的同时,企业和公众也需要提高认识和警惕,避免误入雷区。市市场监管局表示,电话联系检测机构人工查询报告信息、核对检验检测报告中CMA标志编号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编号的一致性等五种办法可以辨别报告真假。
方法一:检验检测报告封面上端一般会印有实验室资质标志,如CMA、CNAS、ilac-MRA、CAL等,需要注意的是,对外公布的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检测报告必须有CMA标志。检验检测报告内印有检测机构地址邮箱及联系电话,可通过电话联系检测机构,或者人工查询报告信息。
方法二:核对检验检测报告中CMA标志编号与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编号的一致性,或者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www.cnca.gov.cn“检验检测”—“检验检测”“国家级资质认定获证机构查询”—“机构名称”“机构所在省”“查看”进行查询。
方法三:有的检验检测报告封面印有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即可获得相关检验检测信息。
方法四:检测报告都有可追溯性的特性。每一份报告消费者拿到手时都可以看到一个报告编号,这个编号就像身份证号一样,通过这个编号就能查验报告的真伪。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www.cnca.gov.cn中“检验检检测”—“报告编号”进行查询。
方法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检验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需保存六年。可将存疑的检验检测报告全文发送至出具报告的检验检测机构,由检验检测机构跟本单位所留存的报告原件进行对照核实。
如果发现有造假的情形,消费者既可以和商家协商退货退款,并根据已造成的损失要求退一赔三的补偿。如果商家拒绝配合,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消保委等渠道进行维权,必要时还可以报警或提起民事诉讼。
(来源:北京晚报、新京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