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第三十八个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中生要在课外进行志愿服务,三年不少于40小时。北京市于2015年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然而,最近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却当成了商品被“买卖”,并明码标价:有的活动名为“志愿”,实际上却是收费的研学活动,靠“玩”就可以获得数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有的只需要购买“助农包”“公益包”,足不出户,居然也能获得志愿服务时长。
怪象1:研学活动披上“志愿”外衣
所谓志愿服务时长,原本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实际付出的时间,以小时为计量单位。而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志愿时长却被当成了升学、评奖、推优的敲门砖。“志愿时长很重要!”在这样的帖子下,许多家长趋之若鹜。
记者发现,伴随着家长的焦虑,一些研学社、亲子训练营等机构把志愿服务时长当成了“卖点”。在“亲子周末”平台,一项名为“长城环保国际亲子徒步挑战”的活动引起了记者注意。该活动由一家名为“青安研学”的机构发布,报名费为每名儿童599元,如有大人陪同,每名大人还需缴纳199元活动费。根据活动介绍,参加后,可以积累4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
在社交平台上,类似的活动五花八门。收费328元的植树、采摘、烤红薯活动,可积累2小时志愿服务时长;同样收费328元的插秧、摸鱼体验活动,也可积累2小时志愿服务时长。有的活动标价更高,例如“山洞寻宝”,同样是积累2小时时长,收费达到每人480元。
根据《志愿服务条例》,开展志愿服务应遵循无偿、自愿等原则,上文提及的那些收费活动显然与志愿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一些活动组织方宣称:志愿组织开展的活动虽是免费参加,但内容以服务为主,比较枯燥;机构组织的公益研学类活动,虽然有少许费用,但活动内容丰富,既能开拓眼界,又能累积志愿服务时长,一举两得。
怪象2:网购苹果杂粮就能获得志愿服务时长
如果没时间参加活动怎么办?还有更快的方法。记者发现,为了“方便”孩子和家长,一些组织还推出了线上活动,只要购买“助农包”“公益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志愿服务时长。
“亲子周末”平台上,一家名为“景苑公社”的研学机构发布了多项活动,每项活动都特别标注了可“积累志愿者公益时长”的提示语。该机构还推出了一个“助农包”,花128元购买10斤苹果,就能积累2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的活动,登上了“北京研学热销榜”。
根据介绍,参与者线上购买苹果后,添加老师微信,联系老师就可录入志愿服务时长。记者下单购买了一个10斤富士苹果的“助农包”,工作人员很快就通过购买记录上预留的手机号添加了记者的微信。工作人员表示,购买一个“助农包”就可以获得志愿服务时长,购买多份还可累计。如果急需记录,工作人员甚至可以提前为孩子录入志愿服务时长。该工作人员还推荐了售价235元的10斤杂粮礼盒、售价398元4斤草莓礼盒等不同的“助农包”。每个“助农包”可积累的志愿者服务时长在2至5小时不等。
不用参加志愿活动,买箱苹果就能积累志愿服务时长?下单后不久,记者登录“志愿北京”平台,发现2小时志愿服务时长已被录入到系统中。
怪象3:研学基地和志愿队伍竟是同一负责人
通过“志愿北京”平台,记者发现进行录入志愿服务时长操作的是一家名为“超新公益社”的志愿服务队。通过项目查询,记者发现自己“参与”的其实是该志愿服务组织发起的“乡村振兴 青春建功”爱心助农公益活动。在项目介绍中,该项目为“招募青年志愿者来到乡村,开展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的志愿活动”,包括美丽乡村环保捡拾垃圾、科技助农大学生帮扶农民、医疗卫生进村等公益活动。根据平台显示,从9月起,已有186人参与了这一项目。
平台信息显示,超新公益社志愿服务队的联络团体为“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记者以家长的名义致电该会,工作人员证实,超新公益社志愿服务队确为该会的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人员表示,超新公益社的办公地点在昌平区下苑村,并提供了负责人“李老师”的电话。然而,记者搜索“景苑公社”,发现该研学机构的基地也位于下苑村,负责人和“李老师”为同一人。而且,这位“李老师”还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记者随后以家长名义联系了“李老师”,对方表示,由于天气寒冷,目前基地没有开展活动。她向记者推荐了一款名为“昌平耕种年卡”的产品,即花799元租一块小菜地进行耕种,一年可获得12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此外,他们还有几款“助农包”也可以积累志愿服务时长。她表示,这些志愿服务时长都是超新公益社负责录入,不同的活动由不同的志愿服务队伍负责记录相关时长。
多位家长认为,通过购买“助农包”就能获得志愿服务时长,已经完全失去了志愿服务的意义。“这不是让家长花钱买时长吗?”
监管:发现违规可举报
去年,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制定了《志愿服务项目发布规范》,明确要求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应满足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服务性的特征。不属于志愿服务的活动,不得进行志愿服务信息记录,以及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根据这一规范,公益目的不纯或不明确的活动、以志愿服务名义开展的商业性活动、具有公益性质但不具有服务性质的活动等九种类型的活动不得作为志愿服务项目在“志愿北京”平台发布。例如,夏令营、社会实践、线上答题、研学、捐款捐物等活动均不能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发布。
“研学活动的核心是个体受益,而不是服务社会。”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张晓红表示,有的研学活动可能具有志愿服务的元素,但研学本身并不是志愿服务。根据《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因此,参加那些收费的研学活动,是不能记录志愿服务时长的。至于购买“助农包”,也不能被认定为参与助农志愿服务。张晓红表示,志愿服务提倡非物质化的援助,即志愿者奉献的是时间、精力、技能,而非金钱。
记者了解到,志愿服务时长的记录都是由志愿团体进行操作,如果发现志愿团体有违规行为,可以向“志愿北京”平台进行举报。
根据相关规范,违规行为一经核实,将锁定该团体账号、删除项目及服务时长记录,情节严重的将直接注销其志愿团体账号。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监事长张凌霄表示:“当公益变成了谋求个人私利的一种交易,甚至把它当成了一种生意,这种行为一定是对整个志愿服务环境的一种破坏。学生被发现志愿服务造假,是要受到相应处分的,同时也有可能记录到他的档案中。”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一定要加大对平台内信息发布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力度,有关部门也要对类似的这种行为,加大严厉查处和打击的力度,不仅仅要对相关信息发布人进行相应的处理,而且要追究平台的责任。
志愿服务遵循的是自愿、平等、诚信的原则,真实参与其中,志愿者也能在点滴服务中增强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买卖志愿服务时长,这种本身就是破坏诚信的行为,与志愿服务精神背道而驰。也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切莫为了相关时长,输了诚信。志愿服务,无“捷径”可走。
相关链接>>>
四川:志愿服务平台通报多起违规案例
不久前,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通报了多起志愿服务违规案例。这些违规案例中关于志愿服务时长弄虚作假的占大多数。
案例1:以志愿服务名义进行营利性活动
某高校学生魏某某组织本校五名学生,滥用和盗取“志愿四川”账号,依托网络平台贩卖志愿服务时长,进行非法牟利。
案例2:将工作时长记录为志愿服务时长
某高校“团学干部志愿服务队”等组织账号将学生干部例会、培训、值班、筹备活动等常规工作时长通过“志愿四川”平台记录。
案例3:发布虚假活动恶意刷志愿服务时长
某县级团委下属组织为应对工作考核,由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发布虚拟活动,每个活动招募人员50—500人,恶意刷取志愿服务时长,积累平台数据。
通报明确指出,贩卖志愿服务时长系违法行为。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对于买卖志愿服务时长行为“零容忍”。一经查实,均会进行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将移交相关部门依法处置。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