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天
本报讯 昨天,市民政局举办“温暖‘童’心·并肩‘童’行”街镇未保站建设和儿童福利工作者风采展示活动,通过20位基层一线儿童福利工作者的精彩演讲,展现上海儿童福利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纵向到底”的四级工作网络,“横向到边”的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逐步构建。
活动现场,来自16个区的20个展示案例,不仅涵盖了本市街镇未保工作站聚焦提质增能“六项重点任务”,在建立机制、开展服务、创新品牌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包括儿童福利工作者立足岗位职责,为民纾困解难题,关爱服务勇担当的感人事迹,展示了“纵向到底”的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儿童福利工作网络、“横向到边”的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以及关爱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强化。
同时,案例还展示了《未成年人潜在风险识别清单》的形成,家—校—社联动关爱系统的研发,帮助儿童福利工作者更快、更准地找到关爱对象。家庭监护支持服务,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康复赋能、家庭指导三平台的搭建,不断拓展着特殊儿童关爱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载体建设的持续推进,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不仅承担起困境儿童的兜底照料责任,更成为疑难复杂个案联动处置的枢纽平台。关爱保护队伍的日益壮大,走访排摸、紧急干预、协调处置成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儿童福利社工的工作日常,他们已经成为上海关爱保护特殊儿童群体最可靠的基层力量。
据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特别是把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作为筑牢民生底线、体现城市温度的重要内容。早在2017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上海市政府即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本市困境儿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将因监护缺失、监护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儿童纳入重点保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实施,“国家监护”职责进一步明确。2022年,《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时,增设了“特别保护”专章,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推进本市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群体的关爱保护赋予了严格的法律约束力,更巩固深化了各项分类保障措施。同时,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220个覆盖全市各街镇的未保工作站,成为未成年人身边保障合法权益、保护身心健康的前沿阵地。
新时代的儿童福利工作面临全新的任务、更高的标准,市民政局表示,将持续推进特殊儿童群体保障工作提质增效,提升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水平,探索建立流动儿童、城镇留守儿童关爱保障措施,在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征程上,让孩子们更多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