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翔 记者 徐荔
“宣笔”系文房四宝之首,原产地安徽宣城,其制作技艺始于秦代,盛于唐宋,传承至今已有逾两千多年历史。宣笔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主体,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因制作技艺十分考究,又有相当高的工艺价值。
“宣笔”和监狱,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3年7月,地处安徽省宣城市的上海市军天湖监狱根据宣城特色地理文化传承优势,在监狱方的精心策划及民警的共同努力下,把非遗项目“宣笔”制作引入大墙,开设了“天湖印象·宣笔工作室”。
“修出良笔,不再写败笔”的故事由此展开……
精益求精千万毛中取一毫
为了保证培训班的教学质量,监狱方一方面把好“师父”关,专门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项目传承人张文年来授课;另一方面,严把“学员”关,综合考虑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改造表现、矫治需求等因素,在数百个报名者中选择了六名作为第一批学员。同时,进行了科学的课程安排,并实时检验学习成果,保障学习质量。
宣笔制作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行业内有一个说法:“一道工序,一年出师,三年成型。”可见要求之高,难度之大。这对于每一个学员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他们日复一日,学习制笔技艺,浸润中华文化,磨练心性,体悟做人的道理,进行心灵的洗礼。张文年老师强调:“这是一项精细活,宣笔的制作工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经无数笔工制匠的不断创造实践而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制笔操作规程,分为八大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且每道工序均有详细的技术标准和制作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的工序都无法用现代工具代替,必须用纯手工完成。”
服刑人员李某是第一批参加宣笔制作的学员,目前主要负责制作第一道工序。谈到学习历程,李某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笑着表示,刚开始学习的一个月内,他总是找不到感觉,够不着门槛,在学习过程里,连连出错,修好一支笔要三个多星期,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重做,那时候真的感觉太难了。
“总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压力特别大,只有更刻苦更勤奋才能跟上学习进度,以前在社会上我也是静不下来心,浮躁好动,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手艺对我来说简直是克星!”李某说。
如今,通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培训,李某除了同其他学员一样能独立完成所有工序外,在“选料、理毛”等工序上的进步更是被张老师经常夸赞:“很有天赋!”
宣笔制作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复杂精细呢?通过张文年的讲解得知,宣笔工艺制作流程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等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极为精细的要求。以选料为例,千万毛中拣一毫也不为过。像兔毫、狼毫、羊毫,就要依照春夏秋冬四季来区别。兔毫要秋毫取健,冬毫取坚,并按花尖、白尖、黑尖一根根进行分类细理。秋冬季节的兔毫用于制作高档宣笔,春夏时期的兔毫则用于一般宣笔的生产。狼毫则以冬季捕猎的黄鼠狼尾毛为最佳,高档狼毫宣笔的用料,就是采用气候寒冷、风霜刺骨之际所获的东北狼尾。羊毛由于种类较多,质地差别较大,选择起来更为复杂,一般来说,山羊毛分类有黄尖锋、白尖锋、黄白尖锋、细广锋、粗广锋等四十多种,制作时先把羊毛浸在水中,然后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有锋、无锋、锋长、锋短等一根根进行分类理顺,然后加以整修组合方可配用。是故宣笔才能因选毫尽量、制作精密、装模雅致、毛纯耐用、聚齐毛笔尖、圆、齐、健四德之美的特性。自古至今,深得文人墨客赞誉。
去伪存真不写人生败笔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学习制笔的过程中,服刑人员都有哪些变化呢?
张某是第一批学员中年龄最大,也是改变最明显的。张某1995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便经分配到一家国企中任技术骨干,凭借努力奋斗,一步步升职到中层管理等重要岗位。后来跟朋友一起下海经商,有了自己的企业。张某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都是光鲜体面,顺风顺水。然而,因罪入狱后,巨大的身份落差和对未来的迷茫,让他情绪上崩溃了,易冲动易暴躁不安,与其他服刑人员间的相处也存在一定问题。张某参与“宣笔”制作项目后,周边的服刑人员惊讶地发现,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个刺猬一样逮谁刺谁了。
张某在一次心得感悟上写道:“以前我总是做事毛躁、遇事急躁,然而,我发现如果要想做一支上好的宣笔,根本急不得,必须耐得住性子,修好每一根毛锋,一定要慢慢地一遍遍把它驯服了。这使我联想到,服刑改造的过程,道理是相通的,都是自我驯服的过程。现在我的人生出现了杂毛断锋,也需要自己不断打磨,不断去伪存真,才能修出四德标准的良笔,而不做人生的败笔。”
服刑人员曹某平时改造表现一直良好,然而,表面开朗的背后却总是透漏出一种快喘不过气的恐慌。曹某心中的巨石是悔恨、是自责、是愧疚,是无法面对的父亲,是默默守候自己的爱人。
曹某家庭条件优越,工作也很不错。可后来因交友不慎,曹某愈发放纵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从打法律“擦边球”到彻底越过法律底线,他渐渐把自己送入深渊。
“一步错,步步错,是贪婪、急功近利害了我!参加宣笔制作项目使我明白,任何一根错锋断锋都会影响整支笔的书写,假如哪一道工序出现瑕疵,一定要及时修正,不然一支笔就可能报废了。做人也是一样,每一步都应该踏踏实实,而不是投机取巧。逃避同样解决不了问题,就在前不久,我终于能够勇敢地面对我的家人了,给他们写信,告诉他们我的领悟、我的改变……”曹某动容地说。
教育矫治工作既要学思用贯通,也要知信行统一,要让服刑人员自己从艺术文化矫治中领悟,才能达到最好的成效。宣笔制作项目不仅能让服刑人员学到制作技能,还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磨砺心性,培养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去除身上的戾气,为更好地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知己知“笔”筑梦美好未来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长期的艺术浸润能培养审美意识、求真意识和向善意识,这些意识一旦养成,就相当于建立免疫屏障,让人能自觉地去抵制假恶丑的侵袭,从而达到改造、矫治的目的。
但服刑人员终究是要回归社会并生存的,那么像宣笔制作这样的艺术矫治实践有没有现实意义呢?军天湖监狱教育科民警介绍,刑释人员再就业是社会救助的难点,也是降低再犯风险的底点,如何让服刑人员拥有一技之长,并且是社会所需的一技之长,也是监狱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宣笔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凸显,学习制作宣笔对推动帮助刑释人员再就业有积极意义。学员曹某就在未来规划中写道:“回归社会后,我想通过所学技艺在家乡开一个小作坊,和家人一起走文旅创业道路。”
小小的宣笔正在为他们勾勒崭新的人生。
根据介绍,鉴于宣笔制作项目对服刑人员改造的积极作用,帮助服刑人员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内涵,军天湖监狱将会继续推动文化矫治工作和社会机构合作交流,为服刑人员平稳地走好服刑改造新生之路提供助力。
“希望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思想上帮助服刑人员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磨练心性、品性,同时增强服刑人员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回归后的就业能力,为更好地走稳新生之路保驾护航。”军天湖监狱领导表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