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贵州日报》报道,近日,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侵权案件中,被告吴女士未经原告韩先生同意,在其家门口安装了可视门铃和摄像头,拍摄并存储了韩先生的个人信息,被判决构成侵权。此事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在贵阳一些小区的业主群里,对可视门铃的安装及隐私权问题也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家住贵阳市观山湖区某小区的一位业主认为,安装可视门铃主要是为了家庭安全,并不是为了监视邻居,因此不应过度解读。但也有其他业主表示,可视门铃可能记录他人的出行频率和状态,从而威胁到个人信息安全。
也有业主表示,在安装可视门铃后并未遭遇邻居投诉,也不影响邻里和谐。更有业主通过自家的可视门铃,捕捉到邻居家中半夜有可疑活动,并及时通知了邻居,促使邻居采取了相应的安防措施。
该小区楼栋管家告诉记者,此前她们也曾接到类似投诉。安装电子监控的业主与邻居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隐私权的侵犯问题上。由于两户住宅的入户大门紧邻,监控设备的安装让邻居感到自己的生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出行频率和个人信息可能遭到泄露,从而引发担忧和不满。
为了解决这一纠纷,物业部门积极介入,协调双方进行沟通。在物业的见证下,安装电子监控的业主最终更换了不带广角的猫眼监控,以消除邻居的顾虑。
尽管可视门铃有引发邻里纠纷的风险,但对于有需求的家庭来说,可视门铃要怎么装才合理呢?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贵州衡一律师事务所的蔡远律师。
蔡远律师提醒,安装可视门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摄像头只应拍摄到用户自己家门口的范围,避免录制到公共区域或他人行踪。第二,避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特别是在选择产品的安装位置和视野范围时。第三,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并及时维护和更新系统,防止技术入侵和安全漏洞。他认为,在上述案例中,法院判决吴女士需拆除可视门铃及摄像头,也再次强调了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这三点也是法院认定是否构成侵权的基础。 (徐颖)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