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这笔司法救助金,让我给儿子交上了学费,在上海生活,真的让我感到太温暖了!”
“我会遵守承诺,每个月分期把赔偿金付给朱阿姨,感谢检察官给我这样的机会!”
在徐汇区人民检察院“汇心检察”工作室的一次社区回访中,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被害人朱阿姨与把她推倒的小徐坐在一起,动情地向检察官诉说。
两名本该对簿公堂的当事人如今能以这样平和的方式化解矛盾,背后是“汇心检察”为社会基层治理打开的窗口。
作为将法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检察实践,2022年12月,徐汇检察院成立“汇心检察”工作室。1年来,“汇心检察”工作室共组织集中走访2次,共收集“三旧”变“三新”、消防隐患、居民纠纷等各类问题100项,办结答复42项,导入检察办案程序12项,联合处置46项。
麻辣烫店里“动手”
在“谈判桌”上化解
近日,徐汇检察院召开“汇”检治 聚民“心”——“汇心检察”工作室年度优秀案事例评审会暨检察开放日活动。记者借此机会与工作室检察官展开对话,听他们讲述一个个案件背后的“检察力量”。
朱阿姨来自河南,家里有两个儿子,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上高三,为缓解经济压力,她只身来到上海,在徐家汇的一家麻辣烫店打工,没承想,刚去没几天,就因琐事与店长小徐发生口角,继而被推倒在地,造成左手桡骨粉碎性骨折,需要住院手术治疗。
案件移送到徐汇检察院审查起诉时,双方仍未达成赔偿谅解。承办检察官申建考虑到双方是同事,如果一方被起诉,一方未得到应有的赔偿,必定会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利于修复社会关系。
于是,检察官对当事人工作地点进行了走访,了解到朱阿姨与小徐平时相处较为融洽,具有谅解基础。了解到案件背景后,检察官心里有了底,便依托“汇心检察”工作室,组织人民调解员、公安民警、法律援助律师及案件双方一同走进调解室,给出“分期赔付”的方案,促成双方互信,最终达成赔偿谅解,并启动工作室内部对接程序,对朱阿姨进行司法救助。
“受伤了不能工作,我在接受司法救助时,身上只有200元,是司法救助金救了急,让我有钱看病,并及时给考上大学的孩子交上了学费。”朱阿姨在回访时这样说,感动时,她背过身抹了下眼泪。如今5个月过去了,小徐按时分期向朱阿姨赔付,朱阿姨的手也渐渐康复。
“一直以来,由民事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是基层社区治理的痛点,也是我们始终关注的焦点。通过不断探索与尝试,我们走出一条以‘检调对接’为核心,以‘汇心检察’工作室为平台,将检察履职与多元解纷力量融合的工作方式。”
“汇心检察”工作室成员李安东告诉记者,工作室成立一年来,共有35件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案”,通过工作室的综合履职,得以成功调解,当事人无一上访、无一复议、无一重新犯罪,“相当于为辖区排除了35个风险点。”
为“事实孤儿”撑一片天
构建困境儿童保护体系
在“汇心检察”的一次日常走访中,康健街道未保办向检察官反映了一个情况,年仅11岁的女孩小秋,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祖辈都年事已高且被多种疾病缠身,均不适宜担任监护人,其他近亲属也都表示无法承担监护职责,不能照顾她,小秋成了一名“事实孤儿”。
得知小秋的情况,团队依托未保站法治副站长平台,第一时间与民政部门、街道办进行协商,启动困境儿童保障预案,紧急制定并落实第三方24小时照料和监护方案。多方协商后,小秋所在地的居委会暂时承担起了临时照料的职责。
“但小秋的未来到底该何去何从,没有经费支持、缺少法律依据,居委会的临时照料难以长期维持。如何从法律层面长久保障‘事实孤儿’的权益,给他们一个稳定健康的成长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汇心工作室成员张秉怡告诉记者,“此案中,我们建议街道办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我们检察机关支持起诉,通过法院判决筑牢这一特殊的监护关系。徐汇区法院经审理后,最终判决指定小秋所在地的居委会作为其公职监护人。”
为了给“事实孤儿”小秋撑起关爱蓝天,此后,徐汇检察院又为小秋设计了个性化的监护方案,从“养、医、教、康”各方面实现一体化综合保护。
“如今的小秋,有了居委儿童主任做她的‘干爸爸’,有了社区长者照护中心院长作她的‘生活管家’,虽然遭遇家庭变故十分不幸,但是现在她已经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了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对于这样的结局,张秉怡很是欣慰。
以小秋为个案作延伸,徐汇检察院后来与区民政局、区妇联共同签署《关于加强困境未成年人关爱救助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困境未成年人的心理、经济救助项目;与区法院共同签署《关于办理涉未成年人支持起诉案件协作机制》,积极推进针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的支持起诉工作。同时,联合属地部门和所在学校对辖区内的困境儿童进行全面排摸、建立动态台账,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划定优先等级,依照预案措施综合施救,最大限度消除未成年人成长困境。
59名检察官下沉
实现街镇全覆盖
检察牵头,堵漏建制,已成为新时代检察履职的常态化新模式。除了针对困境儿童在机制上的一系列探索,“汇心检察”工作室自成立以来以案为引,牵头各方,探索建立了“督促关护涉案老年人制度”,编写了“宾旅馆接待未成年人入住手册”,发布了“上海市徐汇区防治性骚扰行为指南”……一系列保护机制的建立,将新时代检察监督履职的多样性,通过工作室这样的平台,全面展现给了人民群众。
通过与街道和居委的“牵线搭桥”,“汇心检察”工作室如今已全覆盖式链接了辖区内13个街镇办事处,包括检察长、院领导在内的59名检察官下沉基层。
“在组织集中的走访中,街镇将案件线索提供给我们,我们也会用特色法律产品为街镇提供检察服务,主动询问需求,解决涉法难题,建立良性互信渠道,这是检察机关对参与基层法治治理新模式的一种主动探索。”“汇心检察”工作室第一责任人、徐汇区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朱庆华说道。
朱庆华接到过街镇直接打来的咨询求助电话。一次,辖区内的一个小区因建筑外墙脱落砸死了人,被害人家属情绪激动,附近居民人心惶惶之时,街道书记在混乱中想到了“汇心检察”,便直接打来电话寻求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
“汇心检察”有专业的刑事法律团队、公益诉讼团队,处理这种涉法问题,有天然的优势。了解情况之后,工作室先是选派刑事检察官分析研判是否属于刑事问题,随后将线索移送给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帮助街镇抓住社会治理契机。
随后,为达到“一案管一片”的效果,消除悬在居民头顶的安全隐患,“汇心检察”公益诉讼团队牵头召开听证会,街道对辖区内其他小区展开了排查,对有类似空鼓的地方做了标记。工作室还组织技术力量,在区房管局的房屋统计系统内,增设了风险评级模块,针对不同房龄、不同外墙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减少高坠隐患。
“新时代检察履职,民事行政检察、公益诉讼,都需要案源,如果仅仅满足于坐着办案,我们或许会无案可办。”在朱庆华看来,“汇心检察”工作室正是一个双向通道,企业、基层街镇将线索带来,滋养了新时代检察工作,“我们问需企业、基层难点堵点,又用法治反哺的方式融入进基层社会治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