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求真辟谣

自发热、气凝胶等保暖新概念:

“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本文字数:1696

  远红外、石墨烯、阳离子、自发热、气凝胶、冻纺……当冬季保暖新品融合了科技元素,究竟是真正的科技创新,还是一场“智商税”陷阱?一件看上去并不厚的冬衣,真的可以牢牢“锁住热量”吗?商家宣传的“科学保暖”,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面对花样宣传,消费者怎么能够不踩雷,挑选到合适的入冬装备?专家告诉记者,新技术确实更保暖,但商家往往过度宣传,消费者选购时要擦亮眼睛。

  气凝胶抗寒服保暖吗?

  最近,一些新锐品牌开始推出“气凝胶抗寒服”,号称其具有比羽绒服更加轻薄保暖的功效。

  其实,气凝胶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指通过一定的干燥方式,使气体取代凝胶中的液体而形成的一种纳米级多孔固态材料,是目前已知导热系数最低、密度最低的固体材料,过去一直应用于航天军工、石化等领域,曾被美国宇航局用于隔离太空服等。随着技术迭代、产业跃迁,气凝胶近年来也开始应用在服装材料上,通过加入纤维增强材料,形成一种气凝胶复合材质。那么,它真能带来比较好的保暖抗寒效果吗?

  在一些售卖气凝胶衣服的网店中,不乏消费者的吐槽:“保暖效果和普通衣服没有什么区别”“真的不保暖,看来是智商税”……消费者褒贬不一,或许是因为气凝胶运用在服装材料上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从原理上来讲,气凝胶用来保暖是可以实现的,而且未来发展前景较好。”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召岭告诉记者,不过目前气凝胶的成本较高,且大多不耐水洗,易碎,通常需要和其他纤维材料复合使用,因此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有关气凝胶在服装领域的使用还没有国家标准。“气凝胶的填充比例、厚度,与什么材料进行复合,结构设计等等,都会影响其保暖效果,市面上的气凝胶服装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李召岭说。

  保暖新概念,不少是夸大其词

  某电商平台上,一款保暖背心宣称添加了石墨烯,售价39.9元,销量已达89.1万件;另一款石墨烯保暖裤,销量也有36.9万件。在详情页内,商家介绍:这款保暖裤3秒起热,一条顶三条……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李召岭告诉记者,有的新技术、新面料确实能带来更好的保暖效果,但很多时候商家可能是夸大宣传,用新概念作为一种噱头来营销。

  以石墨烯为例,它是碳原子以特殊结构排列连接而成的新材料,具有优异的热传导性能,但石墨烯本身不会发热。

  “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衣服的材质,比如羽绒服的充绒量等,石墨烯只能起到辅助保暖的效果,且非常有限,最多只能帮助升温1-2℃,有时候消费者的心理作用可能更大。”李召岭说。

  从事纺织行业16年的郑先生说,现在市面上不少“发热技术”等新概念,不过是商家发掘出的新名词,其实有的可能还是十年前的技术,消费者对其应保持理性,不必过于追求这些新概念。

  五花八门的保暖用品,怎么挑选?

  面对五花八门的衣物,我们应该怎么挑选呢?纺织领域的专家和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是抛开广告标语,先看成分标签。“一般而言,成分含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可信度更高一些,面料成分检测很少有刚好整数百分比的。”郑先生说。另外,贴身衣裤要避免选择高涤纶(聚酯纤维)含量的,因为涤纶不透气、不吸汗,有较强闷热感。

  对于保暖衣裤,郑先生认为,追求性价比的可以选择德绒,它具有不错的保暖效果,且牢固度较高,比较耐穿;想要贴服舒适度更高的,可以选择含有羊毛、羊绒的混纺面料;想要又保暖又不臃肿,可以选择高支纱的产品。

  李召岭表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穿着场景来选择。比如,对于江浙地区、以室内办公为主的消费者来说,天然棉的保暖衣贴身穿更加舒适、透气,气凝胶抗寒服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

  二看价格。如果某件衣物售价大大低于市场价格,需要更谨慎一点。以羊毛衣物为例,郑先生说,一套薄款的全羊毛保暖内衣裤套装,下机成本就要100元左右,算上包装、销售费用,一般定价大于200元,如果低于这个价格,就要打上问号。“有的是羊毛含量打折扣,有的可能是积压的库存商品,由于一些超过质保年限,保暖性、质量方面可能会受影响。”

  三是试穿体验。要更直观地感受保暖效果,消费者不妨在室外亲身试穿体验。最重要的是,消费者们要保持理性,尤其是在直播间网购时,不要被一些商家夸大的话术“忽悠”。

  (综合科普中国、光明网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求真辟谣 B05“黑科技”还是“智商税” 2024-01-26 2 2024年01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