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捐款“多收了三五元” 公众要个交代

本文字数:1477

近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不少网友抱怨:自己在××筹平台上捐款,“无缘无故”被多收了3元。仔细一看,这3元原来是平台收取的绿医服务费用。

记者调查发现,多家众筹平台存在收取3元费用的情况。这些平台以提供健康服务、帮助平台运营、提高打款效率等理由让用户选择勾选并同意“支付3元”费用。该选项虽然可以取消勾选,但不少网友称不仔细看根本不会注意,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多收了3元。

虽然收取的只有区区3元,引发的不满情绪却很大,这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拿出真诚姿态和有效措施来回应舆论质疑

多收的三五元,不是小事,平台应给捐款者一个说法,这个说法不能是敷衍式表态,也不能止于危机公关,应拿出真诚姿态和有效措施来回应舆论质疑。

其一,3元这个标准谁定的?有人捐5元,却被“强行”收费3元,占比高达60%,不可谓不高。再说,每一笔3元累计起来是个惊人数额,平台拿得心安理得吗?而每次“强行收费”3元,问过用户是否同意了吗?收费标准制定合理吗?如果不合理是否该取消而不是自顾自地默默收下去?

其二,每次收取的3元最后是如何支配的?把账目晒一晒,具体收了多少钱、如何开销、有没有被挪作他用等,都该如实呈现。“晒”,是为了给捐款者一个交代,也是便于监督,防止钱被私用。

其三,“强行收费”3元,是否涉嫌叠加收费?有筹款平台发布公告,因平台在技术研发、运营服务、资金安全方面的不断投入,运营成本逐渐增加,按照单个筹款项目提现金额的6%收取平台服务费。既然收取了筹款项目提现金额的6%,为何还要收捐赠者的每笔3元?

其四,如何化解“强行”收费的风波?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查询发现,关于筹款平台显示捐款金额和扣款金额不符的投诉有上千条。筹款平台表示,“如您需要退费,请您在××筹公众号—个人中心—我的捐款—资助平台处申请退费。”非要捐款者申请才退费,有失公平。

在商言商,无可厚非,但是,公益不能变成生意,如果消费公益,消费公众的善心,乃至消费社会正义,那么这样的模式注定受到诟病。收了钱却丢了道义,乃至丢掉良知,相关平台还能走得远吗?

收服务费应保障捐款人知情权

互联网个人互助平台虽是社会公共属性的商业平台,但和组织化慈善又有区别。相关平台对网友用户的知情权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尽到提示义务,使得用户在未能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就支付了其他费用,这就带来了市场环境的混乱,透支了平台信任,不利于平台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商业产品,个人求助平台运营管理也要成本。在互联网市场的红利期,其运营成本由商业公司的其他业务支持,从而有了参与个人求助的用户是免费参与的表象。如今,各相关平台纷纷试水对参与用户收取手续费,但其收费逻辑并未在消费者这里“走通”。

因此,如何平衡好商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是互联网个人求助平台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一般慈善活动基于《慈善法》强监管之下和行业竞争,逐步形成了关于行政费用的一般标准。相较而言,市场机构参与个人求助业务,目前尚无法律规定。这给平台操作留下了模糊空间。

揆诸现实,对于商业化公共事业,一般遵循两种原则:一种是恪守不盈利原则,全面透明化财务披露,收取对应手续费;一种是通过市场竞争原则,不限制收费标准,让用户用脚投票,选择他们自愿接受的最好平台。就现阶段而言,既然商业平台开始收取手续费,就应大方告知用户,营造良好的信任环境,让用户自愿支付相应的平台费用,平衡好商业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收取手续费时代即将到来,而个人求助平台的商业属性和社会公共属性混合,这就需要商家注意这项特殊事业的道德义务,从知情权做起,让这项事业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综合自光明网、红星评论等

谚路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捐款“多收了三五元” 公众要个交代 2024-01-30 2 2024年01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