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概要】
走进闵行区颛桥镇银都苑第一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基层法治观察点”在这里辟出一隅空间。一条条小小的建议,由此通过法治观察“落地生花”,汇聚成闵行平安建设的新风景……
在上海地理版图上,闵行区位于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地域面积超371平方公里,外观形似“一把钥匙”,由于南北狭长、区情复杂,与七区交界、人口流动大,面临的矛盾纠纷复杂多元。
2021年,闵行区在上海率先试点建立基层法治观察点,此后推动这一创新机制从闵行的“盆景”变成上海的“风景”。
2023年,闵行区又结合区域特点,首创城市网格“平安客厅”,在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打造一站式综合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场所。
结合区情定位,这些城市空间在闵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锚定平安建设的发展蓝图,闵行区想解决什么问题,又获得了哪些经验?近日,本报记者与闵行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鹏宇展开对话。
记者:建设基层法治观察点,闵行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初心?在推动法治观察点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又探索出哪些“闵行经验”,最终成为上海的经验?
张鹏宇:对闵行来说,法治观察是我们基层法治建设的一个“新赛道”。最初我们设置法治观察点,主要是想了解基层依法治区的真实情况。后来随着试点推进,我们发现它有很多好处,比如说我们可以引导更多的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到依法治区这项实践中来。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我们也可以让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让我们了解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些真问题,并真正地去解决一类问题。
目前,这项机制已在闵行全面铺开,共建成43个观察点总计140名观察员。这些点位在分布上也有差异化的讲究,我们主要选取在全区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些重点领域,比如说在我们的科创中心、开放枢纽、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国际社区等等都会有选点,做到科学布点、覆盖广泛、类型多样。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置了一批观察员,按照“点”的功能定位确定“员”的选聘标准,让这些观察员在什么行业就观察什么行业的法治状况,熟悉什么领域就提出该领域的法治建议。
记者:这些来自于法治观察的“金点子”,闵行区是如何真正用好,助力结出法治建设的“金果子”,您能否分享两个故事?
张鹏宇:从建议提出到分析研判再到落地监督,在这样的全流程闭环内,法治观察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
我讲几个例子。一个是我们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通过多年建设,现已建成60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几十家医美行业也在这其中,然而因无序竞争、无序管理导致投诉量很大。法治观察点在这里开出后,针对医美行业存在的问题展开“问诊”,商定行业守则,形成行业规范,自此区域内相关医美行业消费纠纷大量减少。
还有一个发生在我们古美街道。在闵行,古美街道社区住宅比较成熟,租赁住房的需求很大,由此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非改居的现象,将原来的商办楼或厂房,改建成长租公寓,成为社会治理的新问题。法治观察点成立以后,也是做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最终推动在区级层面形成长租公寓运作管理的一份规范性文件。
包括像闵行曾经的“老大难”问题小区——银都苑小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学军就是这里的一名观察员,他对业委会存在的问题很清楚,提出了一份“关于优化业委会规范运行的法治建议”,其中针对业委会的选举,就提出需要我们的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来引导来规范,区里面这两年为此专门出台了关于业委会选举的相关规范性文件,等于也是从一个问题上升到解决了一类问题。
记者:闵行区打造的“平安客厅”,究竟是怎样一个实体化的城市空间?
张鹏宇:“平安客厅”是我们闵行区结合区域特点,在2023年首创的。这些“平安客厅”其实就是在闵行的街镇与居村之间,依托城市管理的片区网格实体化运作的、离我们老百姓最近的一站式综合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场所。
因为闵行地域狭长、区情复杂,与七区交界、人口流动大,面临的矛盾纠纷复杂多元。现有街镇调解中心、居村调委会往往较难满足当前居民群众多层次、跨部门的矛盾化解需求,所以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在街镇和村居之间,在城市运行的网格当中,将公安、城管、市场、应急等职能部门资源聚集在一个场所,建立一个实体性的矛盾综合调解中心,让群众少跑腿,减轻区、镇两级调解压力的同时,也实现矛盾纠纷从前端发现到终端处置都在网格内“一站式”解决。 (下转A5)
(上接A1)
截至目前,我们共建成65个网格化“平安客厅”,一共调解了1055件案(事)件,正式化解了1017个,其中的829个案件正式制定了书面调解协议,总计涉及的调解金额接近2000万元。
记者:对于闵行的老百姓而言,“平安客厅”的出现,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切实的改变?
张鹏宇:“平安客厅”背后所蕴含的其实是一种多元解纷的模式,我们认为是“三所联动”的“升级版”。
这里整合了各种基层资源,打破了部门界限。在社区民警、居村法律顾问和人民调解员力量下沉的同时,整合城管、市场、安监等职能部门和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等于说,调解的合力变得更大。对于老百姓来说,问题的解决会更为便捷更有效率,只需进“一扇门”,就能运用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
从“基层法治观察点”到“平安客厅”,在闵行区371平方公里的版图上,这些点位,正成为闵行平安建设的一个个坐标……下一步,闵行区将结合“平安客厅”推广,不断丰富多元调解体系的“大联动”内涵;并做深法治观察点,助力更多法治建议从解决“一个问题”实现解决“一类问题”,为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提供闵行样本。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