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历经6年多时间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在2月2日启用。东馆首日8000张预约门票在开票后几分钟内就被“秒空”。2023年以来,随着文化演出市场迅速回暖,市民们对于文化演出的热度激升。上海也将建设一批文化新地标,推进上海大歌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文体旅展商深度融合,推动人气流量变为消费增量。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们针对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董健代表指出,文化不仅塑造了城市的风貌和性格,而且一座城市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最难以替代和模仿、最持久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但董健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本市的文化设施总体分布不均衡。全市范围内大体量、高水准的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分布相对集中,虽然能够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带动作用,但是也给部分群众享受更高水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带来交通、时间等方面的不便。此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不同城区之间、同一城区的不同区域之间都存在差距,某些区域仍然存在公共文化设施辐射空白点,制约了“十分钟公共文化圈”的建设与完善。
另外,上海的文化产品供给需要继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需要个性化、精细化。
为此,董健建议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它将是体现城市文化底蕴、聚合文化服务功能、引领城市文化品质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
她表示,要用好公共空间,通过盘活一部分老厂房、老建筑、老仓库等土地闲置资源,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再生价值,对其进行空间改造,建设成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设施,有效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空间的拓展,统筹布局区域阅读、演艺、展览等功能区,建好沉浸式体验场景。
她还建议突破文化服务时间。“常规公共文化场所在服务时间上有局限性,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空白点。可以设置24小时图书自助服务站、增设流动图书服务车等措施,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全市更多角落。”董健说。
除此之外,董健认为还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将文化的辐射范围无限扩大,根据区域人文历史、社区环境和居民需求的不同,因地制宜对现有居委会综合文化活动室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营造“处处有文化”的良好氛围。在广场、街角、绿地、公园等公共开放空间,引入主题雕塑、创意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开展广场音乐会、时尚秀、创意展览、读书会、先锋戏剧等文化活动。
加强文化市场票务监管 杜绝“黄牛”倒票
江晨代表则对于文化演出市场的票务管理提出了建议。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共计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她表示,上海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也显示出了极强的潜力,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表现出色。与此同时,在票务秩序方面也呈现出一些乱象:在官方购票平台一票难求,有部分“黄牛”屯票倒票的情况,扰乱了市场秩序。
“以近日某几位国际大师级著名音乐家的音乐会为例。官方开票后几十秒即售罄,其他渠道的加价购票却持续多日:闲鱼、摩天轮等平台都有一些商家溢价甚至翻数倍转让。”江晨认为一边是观众对演出市场的迫切需求和热切期待,想听却买不到票,另一边却有人从中牟利,扰乱市场。文化演出市场票务秩序亟待有效规范、监管和整治。
为此,她建议首先完善相关立法。2021年至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相继出台《演出票务系统服务及技术规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这对于规范演出市场票务活动无疑是一大助力。江晨建议加强对本市配套法规政策的研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增加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其次,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演出市场健康发展。她认为可以考虑推行实名制购票和相对宽松的退票政策。同时,积极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剧院自有售票端及第三方售票平台接入监管平台,采取技术手段区分“外挂”刷票与正常购票,及时发现违规线索,堵塞系统漏洞,加强与公安部门的信息共享。
第三,她建议增加执法力度,从严处罚,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公开典型案例。公安机关应与演出行业协会、演出场馆、演艺活动主办方等有关部门加强联系沟通,有效开展精准打击。
第四,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江晨建议建立“演出票务监督专用举报信箱”,鼓励市民发现不合理的现象后及时投诉举报。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