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海
开发商发生债务危机致使资金链断裂,无力支付施工单位工程款,造成项目停滞,而工地上的485名农民工工资也遭遇拖欠。记者近日获悉,这起涉及保交楼、保稳定、保民生的施工合同纠纷,经过法院、调解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最终打破僵局,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继续履行,农民工工资发放到位,目前开发项目已经全部交楼,正在办理小产证。
案件进入“死循环”
2021年12月13日,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接受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委派,就申请人S省Z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设集团”)与被申请人上海W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进行调解。
当时,开发公司受债务危机影响,未能按期向为其开发某地块新建住宅项目的施工单位建设集团支付工程款,农民工无法拿到工资。建设集团无奈之下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冻结了涉案住宅项目土地及房产。但财产保全措施直接导致了银行停止了放贷,开发公司又无其他资金,导致项目停工、交房无望,小业主此时也处于焦虑的观望态度,致使该案进入了死循环。
调解中心认为,解决本案的关键就是如何劝说建设集团同意撤销保全,让建设集团与开发公司达成和解,解除某地块的土地及房产冻结,继续推进项目施工、确保4000万元农民工工资发放、维护春节前后社会稳定是首要任务。
通过调解员的耐心细致工作,双方于2022年1月25日决定在调解中心进行调解协议书的签订。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沟通,建设集团基本同意调解方案,即继续履行施工合同并撤销保全,对某地块土地及房产解除冻结,售房款进入监管账户确保施工款项的支付。
共同啃下“硬骨头”
就在双方即将签字阶段,建设集团总部来电,叫停调解协议的签署工作,也不愿提交撤销保全申请书,调解员与建设集团项目负责人电话沟通,得知是总部因不想独自承担风险,不愿意签署调解协议。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焦点,调解员与相关部门沟通,建议以谈话笔录的方式体现相关责任条款,该建议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调解协议得以签署并履行,同时解决了拖欠4000万元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此后,调解中心将全部调解案卷及解除冻结所需资料提交至上海二中院。在乔法官工作室大力支持下,立案庭、民事审判庭、执行局三个部门法官的通力协作下,高效率地为当事人办理了立案与裁定,解除该项目土地及住宅的冻结措施,累计4000万元工资全部发放到农民工的手中。
在之后两年时间里,调解中心对案件的履行情况进行了跟踪。根据调解协议约定,开发商与建设集团积极履行调解协议。最近,调解中心从当地信访部门反馈的信息获知,目前开发项目已经全部交楼,正在办理小产证,监管账户内资金保持合理充裕,各方没有产生新的纠纷。
【案件点评】
在本案委派调解过程中,当事人自主约定如后续再次产生争议,确定选择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作为争议解决机构。在较长周期的施工阶段,再出现争议不是直接去法院诉讼,而是由调解中心调解争议,说明企业更加理性地对待争议解决路径选择,不再单纯只是选择法院诉讼模式,真正实现高效简便解决纠纷的理想目标。
上海先行法治调解中心主任张劼律师在调解工作中探索新型调审“查定分工”模式——即争议事实查明采用“查定二元结构”,发挥先行调解组织优势,争议事实调查占据审理工作时间的最大部分,该部分工作完全可以由专业调解组织在调解阶段进行,包括对当事人主体资格、代理人资格有无异议;管辖异议、司法鉴定、调查令、依职权调查等事项的申请,以及诉讼请求解析与适用法条、举证、质证、争议焦点归纳、无争议事实等进行梳理与固定。由人民法院根据调解组织的事实调查成果,做出相关程序性处理,以及事实认定。审判机构可以节约出大量时间用以研究案件的法律适用及判决问题,从而可以大幅缩短办案周期,高效发挥审判资源优势。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