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天
“我已经在业主群里发过道歉声明了。”
“你选在凌晨发,发完就撤回,我怎么看得到?”
上海某小区一名业主因纠纷而侵犯邻居名誉权后,被法院判决公开道歉,于是自以为是地“钻法律空子”,选择在凌晨大多数人沉浸在睡梦中时发布道歉声明,甚至马上撤回。
我国《民法典》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人格权独立成编。保护人格权立法目的的实现,依赖于生效裁判的执行。近日,黄浦区人民法院选取该院近五年人格权纠纷执行案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人格权纠纷案件执行工作白皮书》。
白皮书就此类执行案件的特点和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展开探讨,并强调了道歉时应注重的诚信原则,以及当道歉义务履行完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时,践行枫桥经验,注重矛盾纠纷的平息和化解,以更好助推此类案件的执行达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凌晨微信群发道歉很快又撤回 法院:被执行人违反诚信原则
方某诉胡某名誉权纠纷一案胜诉后,法院判决确定:被告胡某应在“某某城二期三期业主群”微信群中,以书面形式发布对原告方某的致歉声明,内容需事先经过法院审核。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一幕,双方围绕被告“道没道歉”又展开一场扯皮。
方某依据生效判决,向法院申请执行。在执行谈话中,法院经调查,被执行人胡某凌晨一点半在微信群发布致歉声明,随即撤回上述微信消息。对胡某这种不真诚的道歉行为,法院予以批评。
“我可以再发布一次致歉声明,保证不再撤回。”胡某思想上认识到了错误,当庭表示。最后,在被执行人重新发布原道歉内容后,方某认可,本案执行完毕。
“人格权纠纷,特别是在名誉权、姓名权等人格权案件中,由于纠纷产生原因千奇百怪,当事人诉讼请求没有固定模式,对于赔礼道歉部分,有时会出现执行依据不够明确的情形。”白皮书指出,关于道歉内容的保留时间,部分判决没有确定道歉内容的保留时间,导致部分被执行人“钻空子”,深夜在微信群发布道歉内容后随即撤回。但黄浦法院同时指出,民事强制执行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道歉是对悔过有指向性的表达”,被执行人深夜在微信群发布道歉声明,随即又撤回,被执行人的履行不符合诚信原则,不能达到消除影响的效果,也看不出被执行人有悔过的态度故而不能认定被执行人赔礼道歉义务履行完毕。
白皮书也统计了2018年9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受理的人格权类纠纷执行案件,显示名誉权纠纷对于赔礼道歉的诉求占据绝对优势,“可见名誉权纠纷侵犯导致的个人信誉毁损等后果相比财产补偿,更期待的是当事人以行为去弥补。”
同时,当今社会属于一个数字社会,社交媒体高度普及。白皮书统计的27件名誉权纠纷案件中,有26件发生在线上平台,其中微信平台上分布率最高。因物业、消费、新闻报道等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件较为常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关于涉线上平台名誉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可以对不文明上网行为产生威慑作用,引导公民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规范个人网上言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黄浦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本勇表示。
白皮书还显示,名誉权纠纷案件平均执行时间80天,高于同期执行完毕案件结案平均用时(61.83天)近25个百分点,也反映出名誉权纠纷案件执行难度普遍大于一般执行案件。纠纷双方对判决内容认识理解往往不一致,需要花费更长的执行时间。
想道歉但微信号被回收 法官能动执行化解分歧
“我是想道歉,可我号没了怎么办?”黄浦法院披露的原告殷某与被告戴某名誉权纠纷一案,则遇到了另一种情况。
法院判决被告戴某在其微信朋友圈连续5日发表致歉声明,向原告殷某赔礼道歉,可判决书生效后,戴某也未能履行。执行谈话中,戴某向执行法官提供了其已连续7天在微信朋友圈发布道歉声明的照片。但申请执行人殷某认为,之前戴某发表侮辱内容的朋友圈的微信号,与发表致歉声明微信号不一致,不能达到消除影响的目的。
法官查明,被执行人戴某发布侮辱内容的微信号,是之前公司派发的,现在其已离职,微信号已经被收回,无法使用,所以发布致歉声明的微信号,是自己实名注册的且一直在使用的微信号。
“再说一审判决也没有具体明确我发布致歉声明的微信号呀。”戴某指出。对此殷某不予认可,坚持要求要在原来发布侮辱内容的微信号发布致歉声明,否则就应登报道歉。
经执行法官的释法答疑,被执行人戴某做出让步,愿意登报发布致歉声明。经法院建议,最后选择《上海法治报》刊载一审法官认定的道歉内容,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最终,全案执行完毕。
“线上平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易变性。当微信群被解散,微博账户、微信账户、大众点评等账户被注销或无法使用时,被执行人另行注册账户或在其他账户发布致歉声明是否可以认定道歉义务履行完毕,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黄浦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程珊指出,对于本案是否执行完毕的观点分歧,执行法官能动执行,通过耐心地向被执行人释法答疑,也让被执行人认可采取登报发布致歉声明的替代执行方式;申请执行人也作出让步,没有要求刊登判决主要内容,认可刊登致歉声明即可,防止了矛盾外溢,起到了纠纷一次性解决的效果。
程珊还表示,又比如在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执行中,法院判决被执行人在“小红书”上面赔礼道歉。被执行人表明愿意履行义务,但是自己小红书账号异常,无法使用。针对这个问题,承办法官多次线上线下与小红书方面沟通,最终小红书愿意帮被执行人重置账号密码,本案也顺利的得到了化解。
事实上,黄浦法院一直在探索处理人格权类案件时践行枫桥经验,更加注重矛盾纠纷的平息和化解,深入了解纠纷产生原因和各方诉求,在实现胜诉判决的同时,跨前一步做好执源治理,从根本上消除矛盾产生根源。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