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荔
还有三个月,周安就可以回家了,这是他和家人期盼了四年的事。回想父母来监狱会见时的模样,想象着尚不知情的女儿再次见到他的样子,周安心情复杂又忐忑,他又想起那首排练了无数遍的歌曲《是爸爸是儿子》,感触更深。
今年年初,上海市北新泾监狱举办了一场以服刑人员参与为主的文化艺术节演出。演出中,周安参演的节目《是爸爸是儿子》让台下不少人潸然泪下……几乎每个参与演出的服刑人员都有自己的故事,日前,记者走进了大墙,探寻这台演出背后的笑与泪。
“是爸爸是儿子”
“去年年底听到歌词的时候就觉得很贴近自己的经历,感同身受。”周安回忆第一次听到《是爸爸是儿子》这首歌的感受。
2023年,北新泾监狱文化艺术节期间,有服刑人员受歌曲《是妈妈是女儿》的启发,改编歌词创作《是爸爸是儿子》。据了解,从2013年起,北新泾监狱就开始举办文化艺术节,10月底开幕,持续到次年1月。十年来,文化艺术节的“主角”都是服刑人员,他们在民警指导下创作、参演节目,在音舞诗画中认罪悔罪、感悟人生。
四年前,周安因为涉嫌开设赌场罪被抓获,从那之后,他就没见过父母,直到去年3月,北新泾监狱恢复亲情会见。三年没见家人,看到他们的第一眼,周安潸然泪下。当听到歌词“你被带走那一天失去自由我很痛苦”时,周安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便是去年亲情会见时,看到父母、妻子的场景。“那一天,他们应该比我更难过。”周安说。
“改编后的歌曲更加符合我们的心境。因为有感触,在民警告诉我们有机会参与这首歌的演唱时,我主动报了名。”周安年近四十,过去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方面的训练。或许是对歌词心有触动,所以演唱时充满感情,声音条件本就不错的周安被选上参演这个节目。
周安坦言,毕竟不是专业歌手,也没有相关基础,排演节目比想象中累,他也曾打过退堂鼓,但最终还是在民警的鼓励下坚持下来了。他也庆幸自己的坚持,“礼物要送给读得懂的人。”周安感慨,“文化艺术节丰富了我们的日常改造生活,也调动了我们的改造积极性,对于想改好、已经认识到错误的人来说,无论歌曲还是其他表演形式都能更好地让我们反思。”
被抓时女儿即将出生
和周安有相似感受的还有一同参演该节目的张川,当唱着“爸爸会留在童年,给我写很多思念,说院子的花开了,我想起家的模样……”张川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被刺痛了,突然就非常想念远在家乡的父母亲。
“90后”的张川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没吃过什么苦的张川健康平安地长大,后来找了份健身教练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然而,2020年,由于多种原因,张川暂时赋闲在家。不想就这样游手好闲的张川和朋友联系时,被邀请加入对方的“金融团队”。
“他知道我以前的工作应该有不少客户,也有推销的经验,所以让我做销售的工作。”张川说,自己其实不懂朋友做的投资业务,一开始也不知道他做的投资并无资质,但还是按照要求帮朋友拉了一些客户,结果没做多久就被抓获了。
张川被抓的时候,妻子正怀着孕,距离预产期只有两个月。而张川因为涉罪没能陪妻子生产,也没能帮她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作为一名丈夫、父亲的重要时刻,他都缺失了……
对于自己成为爸爸,张川一直感觉很不真实。去年4月,张川在监狱亲情会见时第一次见到了已经快3岁的女儿,“感觉很新奇。”张川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形容见到女儿的感受,“直到她叫爸爸,我还是感觉很突然,像做梦一样。”
后来,张川在与家人的书信往来中看到有关女儿的点滴以及照片,他才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身为人父的变化,对回家再见父母、妻儿也越来越期盼。
“现在是真的‘是爸爸是儿子’。”张川感叹,“因为喜欢唱歌,以前在地方上也参加过一些歌唱比赛,但那时候的想法很功利,想出名、要火,现在唱歌不一样,是更走心的,就像这首歌,我会想到我的父母,特别有感触。”
张川告诉记者,起初到监狱服刑时,他是有点“怕”的,不是怕适应不了监狱严格的管理,而是怕会在单调枯燥紧张的改造环境里虚度三年多光阴。所以,当得知监狱竟然可以读书、学习,甚至有文化艺术节的时候,他很意外。
“北新泾监狱有‘运动节’‘读书节’‘文化艺术节’,我去年来的时候正碰上读书节,说实话我本来不喜欢读书,但是在整体氛围影响下,我觉得看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也选择了感兴趣的书阅读。”张川认真地说,“后来又参加了艺术节,现在在准备运动节,这一切都让我感觉非常充实。”
“探视”里的喜怒哀乐
北新泾监狱教育改造科科长李玉华介绍,去年10月,以“艺大墙故事,谱改造新生”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在监狱中拉开帷幕。监狱通过多维度、全面发展的大众艺术活动吸引全监服刑人员参与其中。他们有的在传统文化中增强了自身的生活意志力,有的在非遗传承中找到了自我的认同感,有的在话剧表演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而在文化艺术节演出舞台上,除了让不少观众触动的歌曲《是爸爸是儿子》,演奏类节目《鼓乐新生》、舞蹈《一舞敦煌》、影子戏《重生》等众多节目都让服刑人员感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其中,话剧《探视》更是北新泾监狱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展的话剧矫治项目“成果”,用舞台和布景,叙述家属会见室里的喜怒哀乐、人间四季。
“我在《探视》里饰演的是‘喜’里的家属,感觉和我的父母很像,从一开始的无比担心,到后来了解监狱工作后变得放心。”李成因为合同诈骗罪已经服刑多年,如今是监狱“戏剧社”的学员之一。在监狱参加过多次文化艺术节的他是第一次因为角色,从父母的角度反思自己对父母、家庭造成的伤害,也是第一次换位思考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才是父母真正期盼的。“参演话剧后的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改造路、人生路的一种修正。”李成说。
而同样是“戏剧社”学员的孙彬却在《探视》中演绎“哀”的情节,亲人离世,悲痛愧疚,无可奈何……在排演过程中,看着有相似经历的搭档全情投入、情难自控,孙彬也被带动,想到自己年迈的家人,热泪盈眶。
“悔”字已经不足以表达孙彬的内心。“以前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听到飞机的声音,那时虽然觉得有点吵,但还是能睡得很踏实。后来到这里服刑,再次听到,却是一度失眠……”孙彬说,“但我现在也明白,我应该好好沉淀自己,矫正自己的内心,不要白白走过这段路。”
记者从北新泾四监区副监区长王强处了解到,从2016年开始,北新泾监狱就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共建合作,以教育戏剧为方法,以体验为核心,开展生命教育,推出“戏剧教育进监狱”计划。2023年该合作继续深入推进,监狱方面组建“戏剧社”,每周二、四由话剧艺术中心老师到监狱开展课程。一方面聚焦表演技术,提升服刑人员文化艺术素养;另一方面侧重应用戏剧行为心理教育,运用教育戏剧的课程内容,帮助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三观。
“艺术有开启心灵的作用,而我们选定排演的节目也都是贴近服刑人员生活的,能让他们更有心理接近性,更能从心出发地去体会和演绎。”王强介绍,“目前,‘戏剧社’在四监区试点展开,待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文化艺术矫治经验后将进一步推广。”
“歌曲也好,话剧也罢,监狱开展的文化艺术演出不仅是‘一台戏’。”李玉华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矫治转变服刑人员不良价值观念,形成恰当的行为习惯和符合社会期望的良好人格,而这也是降低重新犯罪率的重要因素。”
(文中受访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