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央广网曝光了某企业淀粉肠用鸡骨泥代替鸡肉、以次充好等乱象,“淀粉肠塌房”话题也一度冲上热搜。该报道发出后,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有媒体于18日发文称,淀粉肠一夜之间从“朝阳行业”变为“夕阳行业”,这一曾火遍全国的网红小吃一夜之间被列入消费者的“黑名单”。
鸡骨泥是什么?到底能不能吃?
3月16日,河南双润食品、山东夫宇食品、河南开开食品等公司就此事发布声明,否认在淀粉肠中使用骨泥。3月18日,山东夫宇食品有限公司在社交平台上开启了生产流程的现场直播自证,围观网友高达上万人。
“作为一种原料,骨泥现在主要用于一些宠物食品。”一位长期从事食品药品检定研究工作的专家表示,骨泥通常是动物骨骼经过高温蒸煮和超细粉碎,作为一种辅助原料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一些矿物元素。“在食品中添加骨泥是为了减少成本,而在一些明确应该加入肉的产品中,加入了用骨头进行超细加工后的原料,属于一种食品欺诈行为。”上述专家说道。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较早的《婴幼儿食品 骨泥》(GB 10778-1989)标准中,规定了利用猪骨进行加工的产品,但是该标准已在《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10)进行了替代,在现有的标准中,对于动物食品,要求挑出相应的骨头,主要是利用肉形成糊,用于食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熟肉制品》(GB 2726-2016)中提到,“熟肉制品”的定义是,以鲜(冻)畜、禽产品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产品,包括酱卤肉制品类、熏肉类、烧肉类、烤肉类、西式火腿类、肉灌肠类等。但对原料的要求为,“原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目前,淀粉肠在监管上缺乏一定的标准,对骨泥也尚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骨泥虽然含有一定的矿物质和蛋白质,但其营养价值远低于肉类。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该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淀粉肠时,应关注产品的成分表,避免购买含有骨泥的产品。在食用骨泥或含有骨泥的食品时,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知名品牌的产品。
全国肉禽蛋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振宇于3月16日表示,该标委会过去没有制定“淀粉肠”国标,但考虑到淀粉肠配料表中标注的主要配料是肉类,此次媒体报道也备受关注,肉禽蛋标委会再次开会研究要不要做“淀粉肠”国家标准,有结论后会向公众发布。
专家:消费者应有更多知情权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黄明表示,当前淀粉肠执行的主要是商业部发布的行业标准《SB/T 10279-2017 熏煮香肠》,其中对淀粉和肉的含量都有明确规定。
记者查阅相关标准发现,熏煮香肠分为特级、优级、普通级和无淀粉级四种等级。其中,最次的普通级也要求淀粉含量≤10%,蛋白质≥10%,脂肪含量则不低于35%。
不过,根据媒体报道,当下热门的淀粉肠品牌,执行的大多数为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其实应该严于国家标准,淀粉含量就应该低于10%。”黄明表示,用大量淀粉替代肉,营养价值大打了折扣。同时,商家为了增添风味,会在淀粉肠中加入脂肪,这些脂肪往往来自边角料或鸭脖皮等低端材料。
媒体查阅到,早在多年前,鸡骨泥就被尝试应用在食品加工中。发表在期刊《肉类工业》的《鸡骨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一文就提到,鸡骨泥与鸡骨粉可制作成食品,或添加到食品中加工成骨类食品,鸡骨泥已被国内外广泛用于制作肉饼、肉丸、肉馅、肉松、火腿肠、罐头食品等。
“购买的消费者一定要清楚,这种东西不能提供肉类的营养价值,就是吃个味道的小吃,它高淀粉、高脂肪、高热量,营养价值很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中国科协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表示,对于淀粉肠的问题需要冷静客观分析,不能简单说骨泥是有害食品配料,也不能简单说淀粉肠就是有害的。范志红称,关键问题是三点:第一,骨头是否来自健康的鸡;第二,加工工艺是否规范,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第三,生产厂家是否如实标注骨泥这种配料。
“严格按照工艺要求加工的骨泥,是允许适量添加到产品中的,但是配料表中必须写清楚,不建议把鸡骨泥也写成鸡肉。”黄明认为,消费者应该有更多知情权,例如同样遭到曝光的槽头肉,在配料表里也被写成猪肉,但其实猪肉也是分等级的。黄明建议,消费者需要接受更多的科普,了解如何去辨别优质和劣质的产品;同时,市场需要加强监管,尽快形成更完善的行业标准。
(综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现代快报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