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律师服务

网络代下单可以“薅羊毛”

律师:可能存在维权难风险

邵晓杰

本文字数:1094

  问诊台

  据“合肥在线”报道,代下单酒店、电影票、美食、快递……最近,网络代下单服务正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兴起,不少人喜欢用这种方式“薅羊毛”。

  那么,代下单服务真的靠谱吗?这种模式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一餐能省200多元

  这段时间,代下单服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代购不同,代下单一般指顾客挑好商品,远程联系中间商下单购买,购买成功后顾客再到店里领取使用。

  合肥市民刘女士是一位上班族,咖啡是她的“续命”神器,基本每天都要来上一杯,月花销在千元左右。一次偶然机会,刘女士了解到有代下单服务后,每杯都可以省上十多元。“在一些购物平台很容易就能找到代下单购物链接,操作流程也很简单,像各种品牌汉堡、寄快递,甚至是连锁酒店都可以代下单,价格都比原来便宜不少。”

  无独有偶,家住合肥市包河区的汪先生一家会在节假日外出聚餐,由于小孩比较多,他们经常会选择在比萨店就餐。“打开客服聊天界面发送的链接,多份食物需要分开下单,然后将桌子上的点餐二维码拍照上传,系统就会自动显示刚刚选择的食物,最后点击兑换就算是点单成功了。”汪先生表示,一餐饭结束,基本可以省去200多元。

  记者搜索发现,在网购平台、二手交易平台上,代下单服务包含种类多样,但在介绍页面,基本都显示“不支持退货”。代下单看上去虽好,但也有被跑单、点完不出餐等风险。网友莫女士发帖称,自己根据提示付完钱,卖家又表示不能代点单,只提供券码,结果发来的券码根本不能用,再找商家的时候,就被拉黑了。

  难以直接向商家主张权利

  代下单服务因其价格优惠、方便快捷等特点而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代下单服务背后隐藏着许多法律风险。北京京师(合肥)律师事务所律师胡炜指出,代下单服务的运作模式是代理商首先通过获取品牌、商品的会员,享有内部优惠价后,加一定的利润再转售给消费者,从而获取差额收益。

  胡炜认为,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下单主体是代理商,与实际使用主体不一致,导致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消费者在使用代下单服务后如果出现商品质量不符等违约问题时,消费者往往难以直接向商家主张权利,维权过程会变得复杂和困难。

  而对于代理商而言,则存在民事违约甚至承担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商家提供的会员价或内部优惠,往往是为了奖励忠实顾客,与顾客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代下单服务涉及的优惠、低价的权益本应仅限于商家特定的顾客,而代理商利用这些优惠进行牟利,违背了双方的初衷,可能构成民事违约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严重时甚至有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刑事风险。”

  胡炜建议,消费者应谨慎对待打折力度过大的商品,考虑这种服务背后潜藏的法律风险和维权难题,再选择是否使用这样的消费模式。  (邵晓杰)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服务 B02网络代下单可以“薅羊毛” 邵晓杰2024-05-10 2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