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传艳
近日,海口一家公司涉嫌将工业氧当医用氧销售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海南省药监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后,已将案件线索移交海南省公安厅旅游与食品药品环境资源犯罪侦查总队办理。但截至5月24日,该公司仍在用汽车罐车灌装氧并给医院送货。有媒体从权威渠道证实,海口市市场监管局的封条被该公司私自撕毁,至今仍在给汽车罐车灌装氧气并送往医院,市场监管部门在得知情况后,再度向警方报案。
举报人反映,该公司在2023年1月10日涉嫌将其在海南省外购买的工业氧当作医用氧。可以看出,在调查至少一年多之后才开展执法行动,相关部门的执法是十分谨慎的,在证据收集等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这样的执法,涉及企业理当谦虚接受并做到配合才符合常理。
但耐人寻味的是,海口市市场监管局的封条不起任何作用,涉事公司不仅想撕就撕,而且毫不收敛,继续将工业氧冒充医用氧销售,导致市场监管部门不得不多次报警,一家企业如此猖獗,底气何来?该案处理推进艰难,原因何在?
行政与司法做好衔接,既是基本要求,也普遍的做法。但正常的行政与司法衔接,应该是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存在违反犯罪行为,需要司法部门依法处置,因此在完成行政处罚后,行政部门将线索交给公安等司法部门。这次市场监管部门几次报警,不属于常见的行政与司法衔接,而是因行政执法难以正常实施,被逼无奈之下的求助行为。
行政部门被逼报警,是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行政部门的封条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私自撕毁封条并且让违法行为继续,是应该得到加重处罚的。这家企业不惧加重处罚,藐视行政封条的法律效力,不是一般的企业所敢为,其背后的原因值得追查。
此外,非法的市场交易“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卖方要给予处罚,对于涉事医院这些买方,也不能放过。过去是否将案情通知相关医院,并要求医院不要购买不合格的氧气,以及医院是否在获知相关信息后仍然知假买假等,都有待进一步调查。
医用氧是按药品管理的特殊产品,与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工业氧冒充医用氧销售,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将造成很大危害。另一方面,企业敢于叫板行政执法,其恶劣影响同样不可小视。这起事件是企业藐视行政执法的典型例证,对进一步深化执法监督、做好行政与司法配合等,均具有很强的启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