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夏天
本报讯 日前,奉贤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奉贤法院交通事故案件审判白皮书(2019-2023)、奉贤法院交通事故案件口袋书,梳理分析了辖区内2019年至2023年期间涉案数量、非诉讼调解及案件特点等情况。
白皮书显示,2019年至2023年,奉贤法院通过诉讼程序审结涉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共计9097件,5年间纠纷数量总体下降,且幅度较大,2023年结案数同比2019年下降57.12%。
但白皮书也指出近5年来,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撤率居高不下,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当事人应诉能力有待提高。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原告,由于并不是机动车保险合同相对方,对于理赔赔付项目及标准并不清楚,对于赔付仍执着于“一口价”而非分项计算,无索赔依据可能导致获赔过少或索赔预期过高。
其二是保险机构重新鉴定把控不严。部分保险机构申请重新鉴定把控不严,对其所涉案件批量多次申请重新鉴定,可能存在保险公司刻意拖延诉讼周期、加大伤者诉讼难度、提高伤者诉讼成本的情况。
“人伤黄牛”问题有待整顿则是第三重原因。“人伤黄牛”是指在道路交通案件审理过程中,为受伤者介绍鉴定、法律服务等的相关人员,因能力参差不齐,对当事人权利难以保障。“人伤黄牛”帮助伤者索赔的“活动费”在8%-10%之间。而部分有责伤者,在保险公司理赔后,扣除高额的“活动费”成本,所剩金额甚至无法覆盖全部医疗费,这导致伤者调解意愿降低,案件判决后无法实现案结事了。
白皮书建议,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案件的诉源治理工作离不开其他力量的参与,需要打通公安、保险行业、法院之间信息壁垒,实现涉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数据共享、信息联通。同时,白皮书建议要规范鉴定工作,打击“黄牛”市场,规范承保理赔,减少保险争议,以及优化诉讼流程,高效化解纠纷。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