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法治青春

蜕变:从“隐蔽青年”到“职场萌新”

阮卫仁/张瑾瑜/徐荔

本文字数:1443

  □  通讯员  阮卫仁  张瑾瑜  记者  徐荔

  “阮老师,我通过面试啦!”小伟在电话那头激动地说。

  小伟是上海奉贤区启贤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曾帮助过的服务对象,当时的小伟“隐蔽”在家三年多,是虚拟世界的“游戏王者”,却在现实世界里充满孤独感。直到社工介入后,小伟才慢慢找到与现实世界的情感链接,摆脱网瘾,回归社会的同时成功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现实情感缺失的“游戏王者”

  幼时父母离异后,小伟一直与母亲生活,但母亲忙于工作,平日里与小伟几乎没有交流。单亲家庭的成长经历使小伟变得内向、敏感,也没有任何朋友。因为孤独,小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游戏、看电视和睡觉中度过。在网络上、在游戏里,他找到了不少朋友,在某热门游戏中更是玩到了最高的段位。作为“游戏王者”,小伟一头扎进了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启贤中心青少年社工根据相关线索了解到小伟的情况,开展初次家访时,小伟的头发长得盖住了眼睛,蓄了满脸的胡子,房间内脏乱不堪,是个典型的“隐蔽青年”(面对各种社会排斥而选择自我封闭,过着足不出户生活的青少年)。面对眼前的小伟,社工脑海里只剩下“邋遢”二字。

  新的“家庭成员”填补空白

  随着对小伟了解的深入,社工发现,小伟之所以沉迷网络,是因为他从网络中获得了在现实世界一直缺失的情感支持。而要将小伟的注意力从虚拟时空拉回现实世界,填补情感支持的空白就成为了社工服务的关键切入口。

  此后的面谈中,社工尝试发现小伟的兴趣爱好,小伟告诉社工,他一直很想养猫。社工敏锐地感到,这是填补小伟情感空缺的契机。于是,社工和他一起搜集养猫的注意事项,同时链接了收养小猫的相关资源。做好准备后,小伟将小猫接回了家。正是这只小猫促成了小伟第一步的蜕变。他不再沉溺于网络,认真做起了“铲屎官”,“它就像朋友一样,每天陪着我,感觉没那么孤单了。”小伟对社工感慨道。

  “隐蔽青年”终回归现实

  后来的沟通中,小伟有时会向社工抱怨自己宅在家中总是腰酸背痛,想要锻炼身体。这为社工绞尽脑汁促使小伟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提供了方向,社工建议小伟尝试户外项目:“跑步、骑行、羽毛球都是不错的选择。”就这样,在社工的建议下,小伟选择了帅气的公路自行车运动。社工推荐小伟加入了一支青少年骑游队,还联系了骑游队其他的青少年,请他们多多关注并帮助小伟。

  从带着尝试的心理初次体验到找到乐趣,小伟慢慢喜欢上了这一项目,并一直坚持骑行锻炼。骑行的过程中,他与队中其他青少年愈发熟络,经常相约骑行,原先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

  小伟的状态越来越好,也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社工与小伟一起分析了他的优劣势,确定了从熟悉网络、打字速度快、精通办公软件等优势入手,尝试办公室行政工作,再在工作之余慢慢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社工整理出与行政岗位相关的面试问题,多次陪同小伟进行面试模拟,在这期间,小伟剪了短发、刮了胡子。正式面试时,小伟穿着整洁,显得自信从容,不久便收到了被录用的好消息。终于从邋遢的“隐蔽青年”蜕变成现实生活里阳光的“职场萌新”。

  社工视角>>>

  “隐蔽青年”的成因多元且复杂,但他们大多沉溺于网络。虚幻的网络能够暂时弥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因此,缺乏情感支持和自我认同的“隐蔽青年”更容易落入“陷阱”。

  上述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并不聚焦“网瘾”本身,而是从家庭、朋辈的角度,以兴趣爱好为切入口,通过宠物、户外集体项目等构建情感支持系统,有效填补了服务对象一直缺失的现实情感支持,水到渠成地促成了服务对象自主脱离网络世界,从“隐蔽”状态回归社会的“蜕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1蜕变:从“隐蔽青年”到“职场萌新” 阮卫仁/张瑾瑜/徐荔2024-06-04 2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