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有一群工人来反映欠薪问题,需要你出面解决一下。”
“小韩在吗,我只要和小韩谈。”
“韩韬,你知不知道,这两年我心里一直有股气。”……
如常的工作节奏里,这样交错的几幅画面,让韩韬身为信访接待员的形象变得立体而又具象。
从部队(海军)服役23年后转业到徐汇区信访办,专职从事信访接待工作。10余年间,接待来访群众1320批次、2680人次……这串数字背后,意味着几乎每一个工作日,韩韬都在面对着来访群众。
他的接待窗口,是群众的“解忧杂货铺”,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线“堡垒”。
打乱的365天和凌晨的接待室
时间回到去年清明假期,午间饭点时分,一通急促的来电响起,单位值班室来报,十几名务工人员聚集在门口,要求帮助解决项目施工方欠薪问题。
事关城市建设者切身利益,韩韬扒拉了两口还未吃完的午饭,便迅速出门。
抵达现场后,韩韬很快理清了问题的症结。他一边安抚来访人员,一边约谈项目施工方,同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一起联合接待,逐一听取务工人员和项目施工方的意见和顾虑,并搭建桥梁商量解决方案,最终,施工方承诺两天内完成工时核对工作、三天内工资到账,一起潜在群体性纠纷得以迅速化解。
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打乱,无关白昼,无关休息还是上班,随时奔赴在化解矛盾解纷的路上,这些年下来,已然成为韩韬习以为常的节奏。
就在前不久,韩韬还陪伴一名前来反映动迁问题的9旬老人,从中午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在此过程中韩韬不厌其烦认真听取其诉求,反复向其解释,最终老先生终于带着感激和信任回家去了。“群众有了疑惑和困难,才会来找我们,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群众带着情绪和问题来,带着满意和明白回去。”这是韩韬最朴实的回应。
百姓“贴心人”守护一方平安
“曹阿姨,你看你的诉求是不是高了点?我给你提个方案,你来看看这样行不行……”在信访工作中,韩韬时常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也时常在与接访群众的交流中扮演一名心理疏导员的角色。
“接访工作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也在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前沿,我们需要站在群众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帮助群众将合理与不合理的诉求理性剥离,在关掉一扇门之后再给老百姓留一扇窗。”十余年扎根在接访一线,让韩韬深谙这样的接访经验法则。
去年,一名小区保安在酗酒后不幸毙命在员工宿舍,从外地赶来的家属悲痛之余向街道索要工伤赔偿,“按照相关政策,这名保安可补偿金额的包括丧葬补助金、养老保险费用等总计约11万余元,与家属诉求落差巨大。”
韩韬告诉记者,在处理这起纠纷过程中,自己一方面抚慰家属的情绪,一方面也是通过法理帮助家属建立理性维权的意识,并协调保安公司从体恤逝者家属之痛的角度相应提高补贴,“当时正好临近端午节,我利用这个化解矛盾的‘窗口期’,劝导家属尽早让死者入土为安。”在此基础上,韩韬又进一步做工作,最终促成双方的诉求达成一致,也维护了区域的和谐稳定。
“家门口”信访赋能社会治理
信访工作一头连接着百姓,一头连接着党和政府,是了解社情民意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如何发挥这一窗口作用推动信访问题源头治理?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为此,从2021年5月起,韩韬积极探索实践打造徐汇“家门口”信访和解纷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在各街镇片区“生活盒子”共设立了35个“信访受理站”,拥有民情联络员879人,同时与“甘棠树下”“汇心检察”“解忧法空间”“社区警务工作室”等法治平台协同,提供“一站式”信访服务,使社区居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找得到人、见得了面、说得上话、办得了事、解得了困、消得了气。
去年,信访受理站现场接待群众两千余人次,协调处理矛盾问题千余起,得益于此,全区初次信访同比下降25.23%,初次信访一次性办结率97.81%。
而在一线从事接访工作的过程中,韩韬也在人生百态中敏锐地捕捉着社会问题,从而推动基层治理。就在前段时间,接连有两位居民投诉小区车位管理问题,韩韬在接访中发现了这一苗头,及时上报后助推属地对停车管理进行优化升级,进一步挖掘了停车资源。
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问题当家事,韩韬说,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的使命!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