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近年来,随着医保目录内药品范围逐步扩展、医保报销政策不断完善,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然而,在这些政策带来实惠和便捷的同时,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动起了歪心思。2024年以来,上海警方结合“砺剑”行动,已摧毁医保诈骗团伙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人,查扣涉案药品20余吨。
昨天,上海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近期破获的3起医保诈骗案件,通过这3起案件起底医保诈骗黑色产业链。
哪些药? 慢性病药品成为收购“香饽饽”
今年年初,浦东公安分局三林公安处民警根据相关线索,发现有人指使他人使用医保卡超额配药,嫌疑人在收购药品后,再通过物流发往外省市非法牟利。
根据该条线索,三林公安处会同刑侦支队民警组成专案组进行深入调查。侦查员们通过调查发现,该团伙主要成员王某、陈某,通过社交软件联系外省市的药商弯某。在了解到弯某对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规药品的需求后,王某与陈某便通过微信群拉拢一些本市户籍不特定退休人员成为下线,或是以有偿借用医保卡为诱饵代为配药,或是诱使下线“参保人”使用医保卡去医院配取药物,再转售套现。一些老年人为了蝇头小利,想着通过医保卡多配些药换点“零花钱”,便听从王某、陈某指挥,多次前往医院配取药品。待老人配好药后,王某、陈某再至线下,以药品60%的药价找老人收药,并进行集中存储。在积累到一定数量后,王某和陈某将回收药品集中打包,以药品回收价每盒加价20%的价格,通过物流发货至外省市药商,以此牟利。
在明确了团伙主要成员王某、陈某的身份信息后,专案组民警于今年3月在本市将两人抓获。后根据扩案线索在多省多地开展集中收网行动,抓获该团伙其余56名犯罪嫌疑人,缴获涉案医保卡105张、各类药品1万余盒。在现场侦查中,警方发现王某、陈某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蛇皮袋等简易包装对药品进行打包,导致部分药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挤压、损坏,存在用药安全隐患。
经审讯,相关涉案嫌疑人对自己的作案行为均供认不讳。目前,该案主犯陈某、王某及弯某已被检察院批准逮捕,另外55人被浦东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后续案件侦查审理、追赃挽损等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中。
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副支队长黄少榆告诉记者,警方在侦查中发现,治疗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是药贩收购的“热门”,原因在于此类疾病是常见的慢性病,患者群体庞大,患者对于相关药物的需求持续且稳定,犯罪分子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通过非法手段牟利。同时,治疗这些慢性疾病的药物通常在医保报销范围内,且报销的比例较高,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诱使持卡人使用医保卡购买这些药物,然后以较低的价格回收,再非法转卖从中获利。
谁在卖? 老年人成出借医保卡“主力军”
黄少榆还指出,犯罪分子会针对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的退休老人或独居老人下手,这类人群缺乏对医保政策的了解,或出于贪小利的心理,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选择目标。“本案中55名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人员都是有上述情形的参保人员。”黄少榆说。
无独有偶,近期,虹口警方接到线索举报,多人医保记录显示其频繁在同一天内于本市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所配药物多为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针对这一异常情况,虹口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循线调查。
4月17日,虹口警方在本市一举抓获以王某为首的集“收、配、贩、销”于一体的医保诈骗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41人。自2022年以来,该团伙利用他人医保卡采取“蚂蚁搬家”式手法分批次、分剂量地在不同社区卫生中心配取药品。因特、慢病医保卡在门诊可享受药物80%至90%的报销比例,远远低于市场零售价。以100元/盒零售价的药品为例,通过医保配药每盒价格为20元左右,团伙成员低价购入药品后,再加价20元至30元不等转卖给遍布各地的药商、药贩,以此从中牟利。
经查,该团伙以同乡亲属为纽带,分工明确,团伙内数人以“兼职赚钱”“免费体检”为诱饵,摆摊诱导老人出借医保卡或以“协助配药”为由,有偿借用医保卡,后期更是发展了一批患有基础疾病、能通过医保途径自行购药的“参保人”,为其形成稳定的药品供应网络。最终,不法分子将在本市低价回收的药品,通过层层加价后销售牟利,形成药品倒卖的“黑色产业链”。
警方在调查中还发现,除非法使用他人医保卡配药、贩药外,该团伙还冒领并盗用他人身份证件共计30余张,在全市20余家医院办理就诊卡4000余张,配得大量自费药物后加价售卖。警方已将相关线索移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二支队支队长叶枫表示,这条“黑色产业链”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人员众多、分工明确,且常常根据医保政策的变化,调整作案手法和策略,以此逃避医保部门的监管和公安机关的打击。
警方建议,广大市民要妥善保管、依法合规使用自己的医保卡,切忌随意将本人医保卡借给他人使用。一旦发现医保卡遗失或被盗,一定要及时挂失补办,防止被他人冒用。此外,也提醒大家,根据医保卡的相关管理规定,参保人员向他人售卖出租医保卡属于违法行为,如涉及的金额较高,还会构成犯罪。
药藏哪?不按药品特性随意存放
记者在现场看到,被缴获的药品中有许多如“网红减肥针”司美格鲁肽、胰岛素等对储藏要求较高的药品,但不法分子为了节约成本,随意囤放在民宅。
2024年1月,长宁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指导下,紧密联动区医保局,通过对“过量配药”“短时多次配药”等异常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疑似利用医保非法牟利人员。民警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这些人员大多与一名外省市赵姓男子关联。民警经过调查取证,逐步确认了赵某在本市发展的下线“参保人”及在外省负责销售的陆某。
在掌握确凿证据后,4月12日,长宁警方在本市多地和外省市同步收网,捣毁两处存药仓库,抓获赵某、陆某、郑某等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及28名配药“下线”人员,现场共计查获各类药品3万余盒。
据赵某交代,为了掩盖犯罪,他一般采取点对点上门的方式进行收药,并将囤积的药物存放在隐藏于居民区的出租屋内,由郑某等人进行管理,待囤积达一定量后再运往外省交由陆某出售给一些偏远地区的私人诊所和小药房,作案手法较为隐蔽。
为了节约成本,赵某收来的药品无论是存放还是运输环节,均未根据药品存放要求采取避光、避湿、冷藏等特定方式。部分如胰岛素注射液等药品因没有冷藏储存而存在变质的风险,还有部分药品因收药、存放等时间过长已临近保质期,病人在购得药物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现药物即将过期失效,存在极大的用药隐患。
目前,赵某、陆某、郑某等7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长宁警方依法刑事拘留,28名非法牟利的“参保人”同样因涉嫌诈骗罪被依法取保候审,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相关链接>>>
构建“不敢骗”“不能骗”“不想骗”的医保生态环境
上海市医保局监督检查所综合科科长龚昉在发布会上表示,多年来,上海医保部门以加强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为已任,积极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着力构建“不敢骗”“不能骗”和“不想骗”的医保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医保基金安全合理使用。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本市医保部门对违规定点机构追款6.5亿余元,对违规参保个人追款近3000万元,共追回医保基金近7亿元。5年来,本市医保部门共向公安机关移送160余件医保骗保案件线索。下一步医保部门将根据案件进展情况,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相关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作出处理处罚。
据介绍,今年3月1日发布的《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对医保骗保犯罪依据刑法上的诈骗罪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定罪提供了明确指引,对依法惩治医保骗保犯罪,维护基金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龚昉提醒市民朋友:“现实中,仍有一些参保人铤而走险,利用享受医保待遇机会虚开药品、冒名住院,也有一些团伙通过倒卖医保药品非法获利,受到法律的严肃惩处。作为参保人,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医保待遇,既不参与欺诈骗保,也不要购买缺失品质保障的骗保药物。”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