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重点

楼道成喂养“乐园”,小广场“猫进人退”,一场专题建议征询讨论“大城‘小’事”

“怕猫人”“爱猫人”共商“猫治理”

夏天

本文字数:2874

“大讲堂”上,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流浪猫治理的讨论

  □  记者  夏天

  家住黄浦区外滩街道山北社区的王老伯近期遭遇一桩险情。他所住的楼栋里有一位爱猫人士,喜欢在楼道里投喂流浪猫。久而久之,一些流浪猫长期在楼道里窜来窜去。有一次,王老伯下楼梯时,被突然窜出来的猫吓了一跳,差点从楼梯上翻下去。

  自2023年7月以来,黄浦区共接收到61起与流浪猫相关的12345热线工单,反映出居民对流浪猫问题的高度关注。而满意度回访显示,居民对流浪猫治理的满意度有明显分化,这表明流浪猫治理的复杂性,需要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怕猫人”说90 只流浪猫围着老人孩子转,“猫伤人”也有发生

  刘观锡是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在他们社区,部分居民一度无序投喂流浪猫成风,投喂场所不分广场、楼道、绿化带,导致小区里聚集了多达90只流浪猫。“情况最严重时,猫被投喂过以后,始终围绕着小广场上晒太阳的老人、小孩,在他们腿边转来转去,有时人也会被咬到。”

  这就带来了矛盾。“年轻的爸妈找过来了,问书记你管不管,如果你不管,明天我们就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刘观锡说,他当时一下就紧张了,这样下去,社区还能稳定吗?

  刘观锡的这场发言来自6月14日下午,上海一场关于流浪猫治理问题“百人大讨论”的现场。这个由中共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上海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联手打造的大型社区治理讨论“大城‘小’事”专题建议征询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物业代表、社区干部、爱猫人士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广泛参与。活动前期,市民们通过线上渠道积极留言献策,共收集到约4000条建议,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商、共议、共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热潮。

  浦东塘桥某小区业委会成员贺云龙也发声:“近年来,我们小区尝试对绿化带内三个流浪猫窝进行清理,但过程充满波折。爱猫人士把猫窝搭在绿化带里,夜里一直有猫叫,就在人家窗户下。物业贴告示给喂猫人士,告知拆除猫窝的计划。谁知对方把告示撕掉,反过来贴张自己的告示,说这是他的‘私人财物’。”贺云龙表示,类似的僵持维持了很长时间,猫窝也没法动。

  “爱猫人”说  收养3只后已无力养更多,投喂者也可以是管猫志愿者

  工作生活在黄浦区的法国姑娘乐盖曦是一名爱猫人士。她说:“一般我会在包里放一些猫粮,看到有其他人喂猫的碗,也会把猫粮放进去。我比较心疼流浪猫,对于喜欢的猫就带回家,我已经收养了3只,但家里没那么大,条件不再允许了。”

  乐盖曦也赞成应该规范喂流浪猫,理解无序投喂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她坦承:“虽然我也养猫,但我觉得没有人会喜欢外面的猫在叫。解决方法是绝育,但绝育是有成本的,成本谁来承担?我们几个邻居一起出钱让小区的流浪猫绝育了。”

  她的想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与会众多爱猫人士的理智。正如刘观锡后来介绍,他也是通过社区里爱猫的阿姨们来“管”好流浪猫,请她们担任志愿者,先做“猫口普查”,再将投喂点迁至小区合适场所,引导猫咪迁徙,将那里变为固定的“爱宠乐园”。

  专业人士说  宠物弃养率高达50%,一公一母7年理论可繁殖42万只

  邱顺来自某知名保险公司,他的主营业务包含宠物险。他带来了一组数据:据前几年宠物行业报告的白皮书显示,中国宠物的弃养率高达50%,相当于每两只里面就有一只遭弃养。很多养猫的人,因为搬家,或是家里有了小孩等情况,都会导致弃养。此外宠物猫自行走失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可能要反过来看,不要光盯着流浪猫去抓、去绝育,有没有考虑过多对养猫人做一些给猫绝育方面的宣导?当下仍有不少养猫人觉得,给宠物做绝育是非常残忍的做法。”邱顺指出。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总支副书记盛文伟指出,研究显示,一只公猫和一只母猫,在极致不干预它们的情况下,7年时间可以产生42万头小猫,这就是让猫无序繁殖的结果。而在野生环境下,动物没有定期接受清洗、驱虫、消毒,那就可能涉及到传播70种人兽共患病。

  市人大代表、上海金源方程律师事务所主任金缨从法律角度提出流浪猫对人造成损害的责任问题:“《民法典》规定,对于动物产生问题,其饲养人是有责任的。但如果是在公共场所,比如一个单位,有一个员工一直把流浪猫养在单位里,这个猫如果对来访者造成侵害的话,到底是单位的责任,还是饲养者的责任?又比如动物在小区里,有人容留了它,它所产生的问题谁来承担?如果只管喂,不管它的后果,一旦这个猫冲出来吓到老人了,吓到孩子了,产生疫病等等这些问题,到底该怎么做?法律不可能规定得这么细。”

  治理者说  多维度做好“TNR模式”

  据悉,如今黄浦的基层工作者以党建为引领,依托“零距离家园”平台,邀请社区党员、居民代表通过民主协商,建立了以建设美丽家园、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的流浪猫社区治理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流浪猫喂养人、关心社区建设的共建单位和居民志愿者,他们运用科学方法和科技手段,共同探索流浪猫社区治理新模式。

  正如专业人士所说,对流浪猫的无序繁殖进行控制,让流浪止于这一代,是实现流浪猫治理的第一步。在打浦桥街道,汇龙居民区的社区工作者通过实地走访和“社区心愿墙”,准确把握了流浪猫扰民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组建了“汇龙社区流浪猫TNR+群护认领志愿服务队”,实施了一系列科学行动。数量管控方面,通过TNR流浪猫管理方法,即Trap—Neuter—Return(诱捕、绝育、放归),有效控制了数量。安全群护方面,通过民主协商建立标准化群护体系,设置爱心喂养点位,控制人猫距离,防止安全事故,缓和居民矛盾。在爱心认领上,通过线上线下多平台拓展领养途径,累计领养16只流浪猫,成功打造了宠物友好社区的新样板。

  流浪猫问题是个涉及动物福利、公共卫生和社区管理等多方面的复杂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在外滩街道,社区工作者成功整合社区资源,以社区基金会为核心推动宠物饲养与社区文明和谐发展。该基金会成立于2023年8月,采用了“治理+公益”模式,通过链接资源,助力解决民生问题。去年底,街道上的流浪动物“TNR”项目在多个社区逐步展开,有效控制了流浪猫数量的增长。

  社区内的流浪猫实现了有序管理,如果有外来流浪猫进入社区,怎么办?黄浦区的社区工作者们还积极探索运用科技手段,通过广泛深入宣传推动“科学养宠、文明养宠”深入人心,建立起流浪宠物长效治理机制。为确保每只流浪猫都及时绝育,同时动态了解是否有新的流浪猫进入小区,汇龙居民区还引入“街猫”黑科技,通过装有监控摄像头的喂食猫屋和手机客户端,实现对流浪猫的24小时远程监测、科技喂养及云撸猫等功能,不仅杜绝喂食剩菜剩饭情况,同时降低一次性饭盒使用率,让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并且,一旦发现有“新面孔”,服务队会立即采取行动,对外来流浪猫“一视同仁”,展开科学救助。

  “我们的愿景是,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事、物,包括猫猫狗狗等,大家都能够和谐相处。”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的副部长刘易在讨论中表示,“达到理想的状态,要不断交流达成共识。流浪猫的治理虽是个小问题,但牵扯到方方面面,包括各种人群和组织,社会工作部也希望与大家一起,探寻一些综合性解决办法,因为现在很多治理的问题,不单单是靠单打独斗,要大家一起合作去解决问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重点 A02“怕猫人”“爱猫人”共商“猫治理” 夏天2024-06-17 2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