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据统计,中国家庭每年每户消费塑料总量高达约82公斤,其中商品伴随包装(如饮料、食品等购买时产生的包装)占比34%。为应对塑料污染问题,“十四五”期间,国家制定了关于饮料瓶包装塑料减量的相关政策,指出到2025年实现减量10%。为了解饮料瓶在碳排放方面的相关问题,市消保委联合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双碳”实验室开展了国内首次饮料瓶材质碳排调查评估。此次调查涉及109个品牌、320件产品(含17件进口产品),基本覆盖了上海市售饮料品牌。调查发现,不同品牌、不同品类的饮料产品在饮料瓶碳排放方面数据差异较大,铝罐类排放量平均值明显高于PET类。
饮料价格越高,瓶子越厚
通过PET类饮料瓶样品数据评估发现,大容量产品的平均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质碳排量总体低于小容量产品,因此,购买大容量包装的饮料产品更为绿色低碳。
此外,蔬果汁、咖啡饮料、乳制品和含乳饮料等高值品类的饮料瓶在PET材质克重上比同等容量的低值饮料类(如碳酸饮料、矿泉水等)材质克重高30%-68%不等。
在各品类中,饮用水类产品塑料瓶的每百毫升/每百克材质碳排量最低,乳制品和含乳饮料类最高。
通过与各品牌方进行沟通,评估小组了解到,产品定价对于饮料瓶材料用量影响显著,其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对高值产品的瓶身质感要求较高,品牌方为保障消费者体验感会增加饮料瓶材料用量。此外,轻量化瓶增加了产品运输、搬运和储存过程中变形的风险,品牌方为保障高值产品的完好性,也会增加饮料瓶材料用量。
饮料瓶降塑行业趋势明显 各大品牌进行探索
通过与奥乐齐、百事可乐、达能、光明乳业、康师傅、卡士乳业、蒙牛、名仁、农夫山泉、三得利、伊利、养乐多、元气森林、伊藤园等品牌方(按品牌拼音首字母进行排序)的深入沟通,评估小组发现,饮料行业在减塑降碳方面已有较为明显的行动趋势。
其中,饮料瓶瓶身轻量化是对饮料瓶减塑降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各大品牌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手段。记者从调查报告中获悉,各大品牌进行了许多轻量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百事可乐推出首款“无瓶标”百事可乐,通过减少瓶身标签实现降塑;达能通过持续优化包装设计并提升工艺水平,其生产的脉动饮料瓶塑料用量持续下降;去年全年,脉动生产较2020年水平减少塑料使用约800吨;光明乳业生产的1.5L鲜奶桶、1.5kg酸奶桶分别从2005年刚上市时的68g和70g降至如今的58g和60g,至今累计减塑超千吨……
呼吁头部企业公示碳排放数据
饮料瓶材质的减塑降碳需要政府、品牌方和消费者的携手推进。根据此次调查,市消保委指出: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对于产品在低碳和减少塑料使用方面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呼吁饮料行业的领军企业能够率先公示其饮料瓶材质的碳排放数据,引领其他企业跟随,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同时,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希望推动国家加快批准rPET材质在食品级包装上的运用。rPET材质由废弃的塑料瓶再生加工制成,相对PET材料而言,其生产过程对原始石油资源的消耗较少,且可多次回收利用。我国目前还未批准rPET食品接触级材料的使用,但相关标准已在制定中,市消保委建议尽快批准rPET的使用,进一步促进降塑减碳。
此外,市消保委积极引导消费者选择轻量化瓶身饮料。建议相关政府部门、消费者组织、行业组织和头部品牌携手开展面向消费者的环保宣传与环保活动,培养消费者关注瓶身材质厚度与碳排量等信息的消费习惯,倡导轻量化瓶身饮料消费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