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从近日起,将对路面发现的自行车竞速骑行行为开展严格管理,对涉及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全力确保道路骑行环境安全有序。交管部门还公布了安全提示:骑行前检查车辆性能,骑行时佩戴头盔等保护装备;沿道路右侧骑行,切勿占道通行、逆行,禁止多人并排骑行;控制骑行速度,保持安全距离,避让往来行人及车辆,避免急转弯、急刹车等危险行为。
城市道路不是骑行“竞速场”
北京交管部门加强管理、及时“出手”,既是保障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必要之举,也是引导道路骑行行为安全合规合法。
骑行热这股运动潮流的兴起,本是大众体育文化丰富发展的体现。一方面,这是骑行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延伸到普通人的表现,也带动了全民健身的氛围;另一方面,一些骑行组织形成了独特的社群文化,为青年融入社会搭建平台和渠道。
骑行作为一种文化值得被包容,但任何骑行组织都没有特权,都要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一些“暴骑团”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眼里没有他人,把公共道路当成小团体的赛场,与倡导健康、绿色、文明的骑行文化背道而驰。
治理竞速骑行乱象,就要理直气壮地强化依法执法。过去,因为道路交通安全的执法重点在机动车辆,一些人产生了骑自行车不会被罚的错觉,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违法行为。交管部门通过查处一批违法行为人,公布一批典型案例,能够对“暴骑团”形成警示和震慑。
另外,鉴于自行车的道路限速并无明确标准,各地相关部门不妨通过修订地方法规等形式,完善限速规定,提高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成本。从长期看,作为上位法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也要补齐立法空白,明确自行车最高限速。
对骑行竞速要严管,还要善于引导和教育。一些人之所以热衷于竞速,就因为骑行组织内部流行错误的理念,把速度当成骑行文化的唯一。为此,可以向骑行组织推广文明骑行理念,让骑行爱好者在合法的前提下享受骑行乐趣。
事实上,城市道路安全与大众骑行健身并不矛盾。对于骑行爱好者来说,没有文明守法的骑行,就不可能平安、自在地享受运动。通过多管齐下治理“暴骑团”,也能让骑行这一健身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助力骑行文化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知和认同。
竞速骑行作为新兴运动,对监管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严查严管骑行竞速,限速多少才合适呢?《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8条规定,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公里。但是,法律并没有对自行车提出明确的限速要求。而竞速自行车因为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加持,时速可达30公里、40公里甚至更高,远超传统非机动车的车速。
这也是竞速骑行构成新的交通安全风险的原因所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那么应该怎么规范?北京交管提出的要求是“控制骑行速度,保持安全距离”,虽然要求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针对公路自行车的“高速”特征有的放矢。从法律规定“举轻以明重”的角度来说,既然电动自行车都不允许时速超过15公里,那么说明在非机动车道里,电动自行车以及公路自行车就都不应该超过这个速度,如今要管自行车,就一并要管电动车,如此才能体现路权分配的公平性。
其次,出于锻炼目的的正常骑行和呼啸而来的“骑行竞速”,边界不易划分,执法时要注意避免一刀切现象,这需要相关执法部门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加精准、精细化的方案。如今,可将严管严查的工作指向那些故意违章、挑战法规、不顾他人安全的“飙车”行为,比如任意变道、闯红灯、追逐竞驶等作为监管重点。
竞速自行车的确是一项新兴运动,也构成了新的监管挑战。它到底算是一个体育器械,还是算一种交通工具?该怎么管?这些问题,可能要在实践中摸索出合适的监管措施。让人欣慰的是,包括北京交警在内的多地职能部门,都认识到了方兴未艾的骑行运动需要规范。目前我们可能很难提出完美的规范方案,但是通过在实践中摸索,相信可以在各方博弈和互动当中找到答案。
综合光明网、新京报等
(谚路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