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夏天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起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宣判时有500多名被害人申请旁听,我们开放了院里容纳人数最多的法庭,尽全力满足被害人的旁听诉求。”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以下简称“上海一中院刑庭”)法官助理张亚男至今还记得,这起案件宣判时,旁听席上数百名被害人集体起立鼓掌的场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上海一中院刑庭依托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区位优势,受理多起全国首例证券期货犯罪案,统一裁判标尺,护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审结40余起特大规模非法集资案,统一追赃模式,守好人民群众“钱袋子”安全,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忠诚、团结、奉献,这就是我们上海一中院刑庭的团队精神。”黄伯青庭长对记者说。
公正审判与追赃挽损并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从2016年受理上海首例涉案金额超百亿元的“大大宝案”开始,近年来,上海一中院刑庭已接连审理“善林系”“证大系”“快鹿系”等40余起、涉及被害人数超200万名的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成为国内审理该类案件的“重镇”之一。
办理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用张亚男的话来描述就是:“一个案件可能就有数百本甚至上千本的卷宗,每天可能会接到几十个被害人的电话,收阅的被害人信件更是数不胜数。”而且,在案件受理初期,被害人就迫切关注损失追回的问题,如何在审理案件的同时做好追赃挽损工作成为法官面临的痛点、堵点难题。
面对如此挑战,上海一中院刑庭形成了“公正审判与追赃挽损并重”的工作理念。张金玉副庭长说:“为强化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追赃挽损,高效保障被害人权益,我们与兄弟部门联合研发‘被害人信息登记核对平台’和‘债务自助履行平台’,当事人通过上海一中院微信公众号,就能快速便捷地使用。这两项创举获得了上海法院创新案例一等奖,具有较好的示范效应。其中,‘被害人信息登记核对平台’已在上海全市法院推广。”
黄伯青庭长表示,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工作方法引导下,上海一中院刑庭这些年来逐步探索追赃模式,比如参考破产管理人制度,探索引入“资产管理人”,让“专业人做专业事”,避免涉案经营性资产因管理不当而毁损、贬值,最终影响追赃挽损效果。围绕追赃挽损工作的开展,上海一中院承接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刑事案件涉案财物处置问题研究”,获得优秀调研成果。
更高站位、能动履职,促推适法统一
除涉众型非法集资案件,上海一中院刑庭还依法审结一批在全国、全市有较大影响的证券期货犯罪案件。在完成审判任务的基础上,上海一中院刑庭聚焦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不断能动履职,以“促推适法统一,多措并举护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为工作主线,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2020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8个中级人民法院设立“人民法院证券期货犯罪审判基地”,打造示范引领样板,上海一中院赫然在列。围绕基地建设,今年上半年,上海一中院刑庭发布4本证券期货犯罪审判白皮书以及15起典型案例,并就“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被判刑信息风险提示”“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业禁止风险预警”建设数字化场景应用2个,最大限度发挥刑事审判工作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不管案子是输是赢,总会想‘为什么、凭什么这么判’?”黄伯青庭长说,“要让当事人对案件的裁判有可预期性。特别是刑事案件,被告人面临的惩罚手段更为严厉,裁判尺度更加不能大进大出。”
前不久,上海一中院刑庭“找准‘融合密码’‘知刑党建’解锁适法统一新场景”党建融合发展案例成功获评上海法院党建融合发展“十佳优秀案例”。其中上海一中院刑庭打造的“知刑研讨·控辩审三方谈”机制,让职业共同体同题共答,成为探索法律适用分歧的长效解决路径的新举措。近期,上海一中院推动研讨机制进一步转型升级,又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同打造“刑事知行研讨·控辩审学四方谈”。对此,黄伯青庭长表示:“对辖区基层法院,上海一中院要做好适法统一的对内指导;对职业共同体,则要做好适法统一的向外辐射。我们做的大量工作,最终都要回归到促推适法统一中来。”
上海一中院刑庭审判长陈兵告诉记者,目前刑庭正在建设的3个数字法院应用场景,也涉及法律适用统一,通过要素式案件审理大模型,对法官们“同案同判”起到指引作用。
上海一中院刑庭表示,将始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积极能动履职,切实做好金融犯罪、职务犯罪、涉黑恶势力犯罪等案件的审判、财产处置和维护稳定工作,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