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法今说

蹴鞠、射礼、扛鼎、锤丸……

古人玩转的“奥运项目”

本文字数:2283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2024巴黎奥运会各项赛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健儿们在赛场上为国争光。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中国古代的体育高手们站上今天的奥运舞台,他们将如何展现自己的卓越技能呢?

  从蹴鞠场上的绿茵追逐到射礼中的箭靶凝视,从扛鼎的力量展示到捶丸的精准一击……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看看古人也“玩得很溜”的那些奥运会项目吧。

  蹴鞠:

  宋徽宗堪比“足球明星”

  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足球在奥运会上总是备受瞩目。每当绿茵场上的对决开始,无数观众的目光便聚焦于此。不过,足球并非现代产物,它的前身——蹴鞠,早已在中国古代赛场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蹴鞠在中国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相传是黄帝发明的军事训练项目,通过踢球锻炼士兵的腿部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蹴鞠这项运动逐渐从军营走进民间,并在战国时期成为各国大城市中广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不仅如此,从汉画像石上看,蹴鞠还有表演性功能,双腿齐飞、跃起后勾等技术动作令人叹为观止。

  在汉代,“鞠”采用牛皮制作,内部填充多为毛发。到了唐代,“鞠”的制作工艺得到改良,球壳从两片皮合成改为八片坚皮缝制,里面开始有“内胆”,用动物尿脬做成,球体更轻,可以踢得更高更远。

  古代蹴鞠的比赛形式之丰富,与现代足球相比,更显得多样和自由。据文献记载,古代蹴鞠一度有12个球门,两边各6个,也有单球门或无需球门的“白打”。宋朝时,蹴鞠的流行程度达到高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酷爱这项运动。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人都是蹴鞠高手。

  射礼:

  以射观德的君子之争

  射箭,在现代奥运会上是一项展现精准与专注的竞技。然而,当这项运动回溯到古代中国的射礼,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较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古代,射箭被列入“六艺”之中,不仅要看谁射得准,还要彬彬有礼,进退之间要有礼节风度。比试过后,胜者要为败者斟酒,败者要用大杯饮酒,以表示对胜者的尊敬。

  射礼包括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类型,是古代自上而下组织的射箭比赛。其中,祭神祭祀称大射,这是古人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不可错过的赛事。

  在《明宣宗行乐图卷》中,明宣宗朱瞻基在御花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第一个就是射箭,其中一人左手持弓,右手拉箭,射向箭靶,已与现代奥运会射箭项目相近。

  扛鼎:

  有啥练啥的“力量训练”

  举重是一项展示力量的运动,自古以来就在各种文明中备受重视。现代举重比赛中,选手根据体重划分级别,以确保公平竞争。而在中国古代,举重并没有体重级别的划分,更多的是依据所使用的器具进行分类。

  举重器具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的举重器,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翘关、扛鼎、举石等,都是古代举重的名称。

  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翘关曾是进行力量训练的主要方式之一。所谓“翘”,即是举的意思,“关”则是诸侯国都城关城门用的大门栓。春秋时诸侯的国都城门一般都有四五丈宽,木头门栓有几百斤重。翘关则是要用一只手握住门栓的一端,然后举起来。据《吕氏春秋·慎大览》记载,孔子也是翘关能手。

  至于“扛鼎”,则是用手举鼎,与现代举重颇为相似。据说项羽能举起千斤大鼎,秦代的一千斤,以现在的重量单位换算,应该在500斤以上。项羽身高1.85米左右,如果参加奥运会85公斤级挺举比赛,想必也是冠军的有力竞争者。

  捶丸:

  我是“中国高尔夫”

  捶丸,不论是比赛规则,还是球杖规格、人员配置,都与现代高尔夫运动极其相似。

  捶丸比赛前,要在场地上挖出球穴,称为“窝”,边上插有彩色旗帜作为标志。选手上场后,用球杖击打硬木球,击打出一定距离后,将球送入“窝”中为胜。计算输赢则以杆数为准,用最少挥杆次数将球打进“窝”中者赢得比赛。

  在宋代,捶丸在富裕阶层中十分流行,连小孩子都非常喜欢。由于捶丸的活动量不大,而又能“收其放心,养其血脉,怡怿乎精神”,因此也是妇女喜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之一。

  水秋千:

  古代高质量花式跳水

  现代奥运赛场上,泳池中每一次劈波斩浪,跳水台上每一次凌空飞跃,都是运动员对极限的挑战和追求。如果将时间调到华夏文明的源头,其实游泳在原始社会渔猎时期,就已经是先民们生存技能的一部分。那时,华夏先民依山傍水而居,逐渐学会了游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不断,“游泳”被引入战争,成为一种战术。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水战”已经被提到了能决定战争胜负的高度。到了经济繁荣的宋代,随着“弄潮”的兴起,游泳逐渐演化成一项娱乐表演的体育项目,极具观赏性。

  而宋代的“水秋千”,更是古代跳水运动的生动写照。表演者借助秋千摆动的力量,在空中完成翻筋斗等花样动作后,直插入水,这与现代跳水运动中的空翻、转体等技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冰嬉:

  花样滑冰“plus”版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上,花样滑冰运动员凭借在冰面上的优雅姿态与灵动技巧圈粉无数。然而,这项运动的古老形态——“冰嬉”,在清朝时期同样展现了非凡魅力。

  冰嬉最初并非源于娱乐,而是与军事紧密相关。相传,清王朝建立者努尔哈赤在一次战役中,依靠会滑冰的士兵巧妙地渡过结冰的河面,从而转危为安。到了乾隆时,冰嬉已经从满族民俗发展为“国俗”,在清廷享有极高的地位。

  起初,冰嬉侧重练兵,“重实绩”而轻排场。随着朝廷的稳固和国力的发展,冰嬉的娱乐性显著增强。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冰嬉图》来看,冰嬉活动场面宏大,有包括皇帝在内的数千人参加,他们的“花样滑冰”是将滑冰与武术、躬射等结合,内容比现代更为丰富,堪称花样滑冰“plus”版,其规模和盛况与现代奥运会相比毫不逊色。

  如果古人也办奥运会,想必也是一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宴。

  (综合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央视网等)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5古人玩转的“奥运项目” 2024-08-07 2 2024年08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