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剑飞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庭长,每天早上8点钟,打开电脑,点开“数字监管”平台下的“应用场景”,看一看庭里新增的“小灯泡”,这已经成为了数字法院时代下我的“指尖习惯”。
提升裁判文书质量。裁判文书质量是司法能力和审判质效的集中体现。最近,我惊喜地发现,文书阅核界面出现了文书规范表达的场景推送,常见的诸如企业注销丧失诉讼主体资格、鉴定费公告费保全费的遗漏处理、涉外案件上诉期限的规范表述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应用场景提示予以纠正。在应用场景的提示下,我快速地完成了多份文书的阅核。而对每一次的推送提示,我都会在专业法官会议上向全庭干警进行通报提醒。
渐渐地,我发现生效裁判被改判发回重审率、裁定再审率“降”了下来,案件质量“升”了上去。同事们都说,数字场景下的阅核制让大家感受到“多双眼睛多双智慧”,而“数助监督”就是那双眼睛。现在,庭内已经形成了由庭长“查阅”到主动“请阅”的良好氛围。
确保审理程序公正。在法院,法官写好依法裁判的“前半篇文章”,庭长通过“数据碰撞”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做好审判监督的“后半篇文章”。
司法实务中,破产衍生诉讼存在诉讼主体列示不统一的情况。记得几个月前,我在审判监督管理平台看到庭里有一条“破产衍生诉讼主体规范列示提示预警”场景信息。我第一时间找到主审法官核实情况,确认属于主体列示错位的情形。当日,法官即联系原告修改诉状并提交新的身份证明材料。
诉讼主体列示错误会增加案件被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的风险,给当事人造成诉累。而这一提示预警通过前端介入,确保了诉讼程序的正当性,提高了破产衍生诉讼的审判效率。
促进法律适用准确。从“数字中的问题”看“工作中的不足”,“数助监督”通过前移监管关口,既能堵漏洞又能早预防。在一起超3000万元的大标的额合同纠纷案件中,我收到了一条应用场景推送提示,提醒:该案可能存在涉外因素,需确认准据法。
经应用场景提示,主审法官在庭审过程中询问了双方当事人关于法律适用的意见,并在判决书中对准据法的适用作出了更准确的表述。
涉外案件无小事。准据法选择的提示预警,有效提高了涉外案件法律适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利于维护中国司法的公信力。
助力审判提质增效。用好数据“富矿”,实现由个案向类案、被动向主动、人工向智能的监管转变。基层法院案件存在着大量的被告“送达难”问题。为了帮助当事人实际解决问题,我要求主审法官用好“当事人画像”功能。年前的一个案子,原告起诉一家停业的餐厅追讨拖欠货款,金额不大,但原告当时重病缠身。主审法官通过“当事人画像”,发现被告在外省有几起诉讼,于是一一拨打被告在其他案件中的十几个联系人的电话,终于联系上被告公司的一名前股东。在主审法官的多次沟通调解下,最终该名股东协调解决了这笔欠款。
通过上述案件,我们都深刻体会到,“数助监督”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监管,更要做到“人人都是数字办案员”。在工作中要及时把办案经验通过数据模型“留下来”,把办案踩过的“坑”填上去,和全市其他法院的同事一起共同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审判盲点、难点,推动由“个案正义”向更具普遍意义的“数字正义”延伸,通过自己的参与和力量让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一年多来,全市法院共同努力,申报应用场景近6000个,推广应用600多个,嵌入系统300多个,上海法院监督管理平台累计推送各类预警20万余次,为加强审判管理、促进适法统一、提升审判质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理念一新天地宽。“数助监督”是监管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我们相信,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一定会持续深化、稳步前进,开启数字赋能、提质增效的审判新变革!(作者为黄浦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