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大墙故事

十六岁少年的“逆转人生”

因一个帖子锒铛入狱 为冲动好奇付出代价

徐荔

本文字数:3061

  □  记者  徐荔

  又到9月开学季。看着背上书包迈入校门的学生们,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民警王海琨总会不由想起多年前的那个少年……因为在暑假里发的一个帖子,16岁的少年“促成”一桩故意杀人事件。没想到网上“计划”的一切会在现实中发生,少年恐惧又后悔,却难改结局,锒铛入狱,对未来只剩迷惘。

  高中生参与“买凶杀人”?

  “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别人吵架,像个小刺头一样。”虽然初见蒋莱(化名)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但王海琨还是记得当时他的样子,“年纪很小,才16岁,既后悔自己做的事,又觉得自己未来完了,有点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蒋莱所涉的案子如今回顾起来仍让人唏嘘。

  多年前的那个暑假,蒋莱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习惯上网打发时间,玩游戏、逛论坛、和网友聊天几乎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对蒋莱的暑假生活,他的父亲没有过多干涉,一方面孩子大了,总要有自己的空间;另一方面蒋莱其实总体来说是个让人放心的孩子,虽然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他跟父亲生活,但他没怎么让父亲操心,初三时也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所以,谁都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事。

  网络世界对涉世未深的少年来说是充满新鲜感和刺激感的,陌生的网友似乎总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于是,当蒋莱在网上偶然翻到一个帖子,内容是“杀人,有酬金”时,蒋莱“来劲”了,这不就是影视剧里才有的“买凶杀人”吗?蒋莱找到发帖人林某,林某明确就是要“买凶杀人”,目标在上海。

  蒋莱所在的城市距离上海1000多公里,他压根没想着真的当杀手,于是就把“单子”转了出去。接手的人是网友丁某,他和蒋莱素不相识。后来,丁某根据蒋莱给的联系方式和林某沟通、会合。经过计划,丁某杀害了被害人……这线下的一切,蒋莱并未参与,也没得到酬金。

  那年暑假的最后一天,蒋莱本该为第二天开学做准备,可他却因为涉嫌故意杀人被警方抓获了。

  根据相关证据,法院认为蒋莱在网上发帖寻找杀手,催要酬金等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但除了蒋莱以外的其他被告人均从网络走向现实,直接参与杀人,而蒋莱没有参与到具体的杀人行为中,与其他被告人也从未谋面。蒋莱在该案中的地位比其他同案犯次要,同时,蒋莱又是未成年人,具有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

  最终,其他被告人因故意杀人罪分别被判处死缓到有期徒刑13年不等,蒋莱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少年犯还有机会考大学?

  2013年春天,蒋莱被调入未管所,从新收开始,王海琨便是他的主管民警。从品学兼优有着很多可能的好学生到顶着“杀人”罪名的罪犯,从窗明几净的教室到高墙电网的铁窗,无论是心理还是环境,任谁都无法马上适应这种巨变,何况是一个才16岁的少年。

  消沉、萎靡、自责、悔恨,是蒋莱最初一两个月的状态。而随着相处时日的增多,谈话内容的深入,蒋莱对有着研究生学历的主管民警王海琨产生信任,也说出了一些心里话。

  “他觉得自己肯定上不了大学了,一辈子就这样毁了。父亲因为他的案子赔了很多钱,操碎了心,工作也受到了影响。”王海琨回忆,“他说自己想做点什么挽回和弥补,可是身在大墙能做什么?似乎无力回天。这种矛盾的情绪最终体现在他的行为上,总是和别人发生冲突。”

  服刑行为上的屡屡犯规,民警可以通过强调监规纪律予以矫正和规范,可是蒋莱思想上的偏差、服刑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的想法,还需要民警想办法教育引导。“毕竟年纪还小,就那么放任不管度过刑期,他就真的完了。”王海琨说。

  一个只上了一年高中就因为犯罪获刑的少年能做什么?以后还能做什么?这是蒋莱的疑问,也是未管所民警思考的问题。

  经过对蒋莱的情况综合评测分析及相关政策咨询,民警在工作中引入职业规划的概念,并告诉蒋莱,他仍有机会重回正轨,继续求学之路。

  听到还有机会考大学的蒋莱,眼睛都亮了,但很快又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本该坐在课堂念书的时光都被他浪费了,靠自己重新捡起那些知识点,有可能吗?

  了解到蒋莱顾虑的王海琨向管区、所部领导进行了汇报、请示,最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协调下,一个以管区民警为主的爱心助学小组成立。同时,民警主动与蒋莱的父亲联系。父亲听说儿子还有机会重拾学业,显得很激动,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与配合。于是,在助学小组和父亲的帮助支持下,蒋莱很快收集齐了高中的全套教材和复习资料,开始了艰难的自学时光。由于只念了一年高中,蒋莱面对如“天书”一般的教材不止一次想打退堂鼓。

  “他的文科还不错,理科相对较弱,助学小组的民警会为他讲解知识点。但说实话,我们在学科上对他的辅导是很有限的,更多还是给他鼓励,要他把眼光放长远,不要被眼前的困难绊住。”王海琨坦言。

  这样的学习,蒋莱坚持了一年多,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民警除了在学业上帮助蒋莱外,也给他补上了有关“生命教育”“法治意识”等“课程”,让他意识到他的“好奇”“刺激”给他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希望他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的珍贵。在此期间,法院法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也没有忘记蒋莱,他们几次回访帮教,鼓励他痛定思痛后重新出发。

  能否实现“人生逆转”?

  2014年中旬,因为一贯的良好表现,蒋莱被裁定假释,回归社会。离开未管所之前,蒋莱给王海琨留下了自己的QQ号。

  后来蒋莱的生活,王海琨就是通过蒋莱的讲述得知的。回到家乡后,在父亲的安排下,蒋莱回到校园,开始紧张的备考。跟周围的同学对比,他要年长许多,在精神和脑力上相对吃力,还要背负特殊经历的压力。蒋莱有时会向王海琨诉苦,而王海琨则不断给他打气,鼓励他坚持,就和在未管所时一样。或许是在未管所的经历和教育磨砺了蒋莱的心智,他坚持了下来,成绩也一点点提高,冲进了班级前20名。

  “他当时所在的班级是学校的重点班,根据以往的数据分析,班级前20名相当于一只脚踏进了本科,还有希望冲重点院校。”王海琨记得当时蒋莱分享进步时,语气里的喜悦和自豪。而果然,2016年,蒋莱以高出一本投档线60多分的成绩被一所重点高校录取,实现了“人生逆转”。

  蒋莱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让王海琨感觉“与有荣焉”,但其实他更欣慰的是蒋莱曾和他分享的两件“小事”。

  一次是期末考试的时候,蒋莱的成绩在班级里排名第20。按照他们学校的规定,前20名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因为案子,蒋莱家里原本不错的经济条件是受了影响的,所以他需要这笔钱,但是他得知第21名的同学家里很贫困,比他更需要这笔奖学金的时候,他就主动找到校领导,请求把奖学金颁发给了那位同学。”王海琨回忆,“另一件事是他高考前的寒假,他在路上看到一个流浪的老人,穿得很单薄。那天天很冷,他担心老人受不住冻,就把自己身上的羽绒服脱下来给老人,自己跑着回家了。”

  王海琨问过蒋莱为什么会做这些事,他当时的回答,王海琨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按照我以前的性格,我不可能会有这些表现。但现在,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男子汉,应该这样做。这可能跟我这些年的经历有关,也跟警官们对我的教育有关吧!”

  从因为刺激、好奇、对生命冷漠,对网络世界形形色色诱惑缺乏判断力和抵抗力而闯下大祸的少年,到愿意为他人着想,用实际行动帮助、温暖别人的“男子汉”。王海琨感慨,蒋莱真的长大了,他们的话他也真的听进去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多通讯联系方式,王海琨和蒋莱的联系渠道也变多了,但他们的聊天频率却不如之前频繁,后来还渐渐“断了”联系。

  “按时间推算,他已经大学毕业了,后来也看到他发的照片、生活动态,知道他有了新的生活。”王海琨没有再刻意主动联系蒋莱,不想打扰他的生活。过去的一切都是获得,相忘于江湖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只是在每年开学季,或是在工作中为对象做职业规划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时,王海琨偶尔都会想到那个少年……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4十六岁少年的“逆转人生” 徐荔2024-09-04 2 2024年09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