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家发
前不久,江西抚州,17岁少年小孟搀扶摔倒老人反遭诬陷殴打的事件引发许多关注。最终,警方通过公共视频还原了事实真相,老人因殴打他人被行政拘留9日并处罚款200元。
这名17岁少年的遭遇令人唏嘘,他好心好意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诬陷为肇事者,还遭到老人殴打。警方介入以后,依据设置在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最终还了少年一个清白。而当事老人被处以行政拘留及罚款,可谓大快人心。法律就该匡扶正义,为好人撑腰,但也不能“放过”讹人者,要让诬陷他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醉酒老人摔倒在地,路过少年好心相扶,结果却被老人和随后到来的家属认定为肇事者,老人更是在争执中先后打了少年5个重重的耳光。类似做好事“被讹”的风险,大多数人无疑会有所顾忌。如果施救的好心人没有留下足够的现场证据,来证明自己扶人是救助行为,一旦被老人或其亲属讹诈,往往是有理说不清,不仅要遭受经济上的重大损失,还要牵扯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处理由此引发的纠纷。这种现象虽然是少数,但往往“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导致很多人路遇老人摔倒或遇险,“望而却步”不敢扶、不敢救。
当地警方介入后,并没有偏听偏信摔倒老人一方的说法,也没有“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而是积极调查、全面取证,通过调取公共场所视频,还了少年的清白,而老人及家属也终于看到了事实真相,向少年表达了歉意。同时,依法对当事老人处以应有的行政处罚,避免了见义勇为者“流汗又流泪”的情形。这起案例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法律为好人撑腰,严惩讹人者,方能消除好心人的顾虑和担心,才有勇气救助遇险的老人。
“扶老人困局”由来已久,亟待采取措施扭转。一方面,依法为见义勇为的好心人撑腰,通过类似案例不断地向公众释放着正向信息,扭转“好人难做”的社会现象和心理;另一方面,严厉打击讹诈行为,对恶意讹诈好心人的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并加大讹诈者违法成本,涉嫌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让那些有讹诈冲动的老人及其亲属在权衡利弊之下,不敢再去诬陷施救的好心人。此外,对见义勇为的好心人,政府部门不仅要大力予以褒奖,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兜底保障措施。多管齐下,为好人撑腰,惩戒诬陷者,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从而破解“扶老人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