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近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全链条打击网络犯罪、持续开展网络综合治理等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网络犯罪案件4550件8099人,受理审查起诉网络犯罪案件9838件16146人。网络犯罪主体呈现年轻化,“流量经济”伴生新型网络犯罪等趋势明显。
据通报,从网络犯罪主体看,“90后”“00后”涉案人员合计占起诉总人数的近70%,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案件共计309件338人。
从审查起诉案件数量看,前三名犯罪分别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3963件,诈骗罪(电信网络诈骗)1759件,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1190件,上述三罪名共占审查起诉案件数的70.4%。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介绍,近年来,直播行业的兴起孵化催生出了“流量经济”,与此伴生的新型网络犯罪趋多态势明显,除“网络水军”利用网络流量实施非法刷单炒信、刷量控评等犯罪外,不法分子还借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态“热度”,通过流量变现获取违法所得。此外,网络犯罪还持续向教育、食药、消费等民生领域侵蚀蔓延。
面对网络犯罪新趋势,上海检察机关全链条打击“网络水军”造谣引流、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网络黑灰产犯罪,并联合本市打击网络黑灰产联盟起草《网络游戏黑灰产治理调研报告》,形成《网络黑灰产问题处置指南》。
围绕企业信息数据安全、网络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核心关键领域,办理相关案件127件213人,全力维护企业数字资产权益。聚焦网络民生、民情,对非法处理个人信息、违法提供通讯传输和支付结算服务等行为加强治理,办理327件涉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案件,有效维护国家、社会公共利益。
在实现全市基层检察院网络检察办公室全覆盖的基础上,上海检察机关还依托上海智联检察研究中心,探索建立以徐汇“光启X空间”、杨浦“清朗Y空间”为地理坐标系,各区域空间站为载体的“一中心、两空间、多集群”上海网络检察综合履职“e空间”,形成网络受损权益快处、大模型业态维护、协同联动净网等一批职能鲜明、特色突出的综合履职新机制。